“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制定

二、“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制定

1991年6月6日至8日,榆社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榆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奋斗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榆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的奋斗目标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个翻番,即由1990年的8936万元增加到20685万元;富县和富民同步发展,力争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元,力争使65%的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5%的人口达到小康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和文化事业,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使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榆社县“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以脱贫致富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技教育领先,集中力量办好农业,下大力气抓好工业,大力搞活流通,努力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发展。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种生产”一起抓,动员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同心同德,开拓进取,逐步把榆社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的新型山区县。

榆社县“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199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2581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9.1%,国民生产总产值达到1251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10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8.1%;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209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1.2%;农业总产值达到701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3.8%;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9000吨;油料总产量力争达到700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元,平均每年递增7.2%;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7.5%;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650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8.6%。到1995年,全县要全面普及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为“九五”时期普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打好基础。同时要有计划地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搞好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为实现上述目标,榆社“八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集中力量办好农业。“八五”期间,重点抓好四项农业农村工作:一是继续狠抓粮食生产。到1995年,力争使粮食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粮食产量达到6万吨。二是继续抓好林、牧、果、渔四个基地建设。林业生产的重点是实施八年造林绿化规划,主攻荒山荒坡,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要实行群众造林和专业队造林相结合的办法,抓好连片工程点的营林质量和成活率,完成大面积造林37万亩,四旁树保持在600万株,到1995年有林面积达到71万亩,农民人均林地达到5.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9%。畜牧业的发展重点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草食畜禽,主要抓好牛、猪、羊的发展。到1995年,大牲畜存栏达到2.8万头,猪存栏达到2.5万头,羊存栏达到6.2万只。同时要努力提高出栏率,促进畜牧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要继续引进推广优良畜禽,优化畜种结构,加强疫病防治,提高经济效益。在果品基地建设上,要加强现有果园的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计划新发展果园1.3万亩,到1995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万亩,实现户均1亩果园,果品产量要达到1000万斤以上。同时,要积极发展水果贮藏,实现果品增值,增加群众收入。在水产基地建设上,重点要抓好现有水面的开发利用,加强科学指导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力争新开挖鱼塘1000亩,年成鱼产量达到15—20万公斤。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点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革,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保持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每个乡镇都要办好2—3个骨干企业,百户以上的大村也要力争办1—2个企业,使榆社县乡镇企业在规模、质量上有一个新的发展。四是抓好扶贫工作。重点是从过去扶持一家一户发展短平快项目,转变到区域性的经济开发上来。要坚持以种养业为基础,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实现富民富县同步发展。

二、以化工产品为龙头,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八五”期间,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立足现有企业,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地、有重点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发展以化工产品为龙头的化工工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加工工业,并形成集团优势,加快榆社县整体工业发展步伐。化工工业要围绕基础化工原料的深度加工,建设晋中地区以氯碱产品为主的化工基地。重点进行烧碱翻番改造,新增黄磷生产项目,开发氯酸钾、二氟苯、乙酸、氯酸钠、偏二氯乙烯等系列产品和稀土、元明粉等产品,促进综合利用。加工工业要围绕榆社县农、林、牧、副、渔的优势,发展粗加工和精加工企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向商品化方向转化。建筑建材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搞好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并有选择地发展耗能型工业。焦炭、硅铁等冶金企业要通过整顿改造,达产达效。机电、纺织等工业要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医药、包装、印刷等行业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增强产品竞争能力。

三、强化宏观管理,搞活商品流通。“八五”期间,重点要建立适应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网络。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信贷、物价等经济杠杆作用和工商、审计等监督职能,加强对全县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保证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二要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农村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商品流通,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搞好服务,帮助工业企业打开产品销路,为农业生产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服务,大力搞好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的推销工作,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后顾之忧;为人民生活搞好服务,主要是搞好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尤其要大力拓展农村市场,搞好工业品下乡,解决好销售市场疲软的问题。三要大力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和农村集贸市场,真正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个体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为辅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商品流通网络,鼓励集体、个体商业依靠合法经营致富。四要开拓农副产品购销市场。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农村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农副产品购销队伍,自销剩余产品。外贸工作也要围绕经济的发展,积极搞好各类农副产品的出口工作。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八五”期间,基础教育要增加投入,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通过建立教育基金、提倡社会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等多种渠道,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到“八五”期末,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实现“一无两有三配套”,学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生的巩固率、毕业率都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办好县职业中学,培养各方面的技术人才,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有条件的乡镇,也要创办职业中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后续力量。同时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工培训,使在职人员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重点抓好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要建立健全以科委、科协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科普网络,培养农村技术骨干,加快有机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工业企业要注重引进、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大搞技术革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宽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要优化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让科技人员在脱贫致富中大显身手。

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大力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山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继续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新政策。要总结近年来榆社县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改变过去以经济制裁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计划外二胎和多胎生育。要确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建设,把突击月活动和常年性工作结合起来。要层层建立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优罚劣,要确实把计划生育工作像工农业生产指标一样,落实到各村各户各单位和具体人头上,进行月考核、季评比、年总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扭转榆社县计划生育被动落后的局面,努力实现“八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4.2万人以内的战略目标。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民生实事。“八五”期间,要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措施,分清轻重缓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十件实事。(一)改善职工住宅条件。优先解决县直机关职工中无房户的住房困难,逐步改造、更新一批危房,使职工的住宅条件真正得到改善。(二)实现农村全部通电,恢复农村有线广播和电话,增加1千瓦分米波发射机转播中央一套节目,新增300瓦分米波发射机转播中央二套节目,进一步扩大电视讯号覆盖面。(三)新建或改建扩建县级机关幼儿园,为干部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四)力争新建县中医院,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的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五)完成县城供水工程,改善县城居民的饮水状况。同时要有重点地解决一些偏僻山村的人畜吃水问题。(六)完成石花至焦化厂运煤专用线的铺油工程,力争开通东升街,逐步改善县乡公路。(七)加强商业网点建设,重点是围绕电厂增设一批商业、饮食业服务设施。(八)广开就业门路,搞好城镇待业青年的安置工作。(九)围绕化工小区建设,大力抓好“三废”治理,即抓好元件厂、电表厂电镀废水,化工一厂、二厂的有害气体,硅铁厂、焦化厂的粉尘治理。(十)认真做好防灾、抗灾、救济、优抚安置、劳动保护等工作,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尽最大努力为孤、寡、残、幼提供较好的社会服务。

七、深化综合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服务的经济实力,真正建立起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经营为主体,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条件的乡村,根据农民意愿,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经济向基地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二)工商企业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真正建立起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促使企业把更多的自有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同时要积极进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试点,有组织地推进企业间承包、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等改革,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理顺党、政、工、团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积极发展集体、个体经营和私营企业,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三)流通体制和价格改革,增强调控市场的能力。要加强对个体工商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发挥它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作用。完善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体系,加强价格监督和调控,增强价格约束机制。继续搞好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工资以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项制度的改革,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确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妇联、工会、民兵、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焦裕禄、李双良和各条战线先进人物的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建设,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放。文化、广播、图书事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创作多题材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要继续深入开展“扫黄”和除“六害”斗争,消除精神污染。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九、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建立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坚持依法办事,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加强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勤政廉洁,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全社会自觉抵制各种歪风的良好社会风尚。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对触犯刑律的坚决依法惩处。确实纠正不负责任、玩忽职守、拖拉推诿等官僚主义,构成渎职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抓好清房、制止“三乱”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及整顿执法队伍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严格落实考核制度。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务实求实,为群众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的建设。重视村级干部选配,加强素质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干部进行政治、经济、管理、技术诸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