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囚笼”政策和八路军白晋路破击战

一、日军的“囚笼”政策和八路军白晋路破击战

白晋铁路北起祁县的白圭,南至晋城,是山西省会太原通往晋东南的一条重要交通战略命脉。白晋铁路被日军侵占后,这条铁路就成了日军向晋东南上党地区运送军火物资的重要补给线。日军在沿线大修碉堡,大量屯兵,加强防守,招募汉奸伪警,强迫沿线村庄实行“维持”,企图将这条路线巩固成铜墙铁壁,施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将抗日根据地分割开来,将抗日力量困死在太行山中。这一时期,对敌开展交通斗争,打破敌人的“囚笼”是太行区军民的重要任务。

白晋路的北段,武乡县的南关至祁县的子洪段,处于武乡、榆社、祁县三县交界处的大山里,整段铁路虽然不在榆社境内,但却与榆社相邻,距榆社三区西部的下赤峪村、管石崖、偏良庄、圪坨村等村不到十五公里,榆社三区也成了白晋路通往八路军总部及黄崖洞兵工厂的必经之路,从白晋路上缴获的物资也只能通过榆社三区的几个村才能运出去,送到八路军的兵工厂。榆社三区的军民配合八路军、游击队,不断对白晋路进行破袭,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0年5月5日至7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和决死第一纵队发起“白晋战役”,在长达100公里的铁路沿线,2万余军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破袭战,彻底破坏白晋铁路50余公里,破坏大小桥梁50多座,炸毁火车一列,毙伤日军350余人,夺取了日军的大批军用物资,烧毁敌人兵站,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彻底瘫痪白晋路。

在白晋路破袭战中,榆社三区支前民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将战略物资送到了前线,再将伤员抬回,送至海眼村等八路军后方医院,特别是将缴获的钢轨等战略物资一程接一程的转送到八路军兵工厂。白晋路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参战部队又撤至榆社三区的广大地区休整,与根据地人民融为一体。同时,战役之后这个区域也成了日军反扑和报复的重点地区,榆社三区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白晋战役”之后,八路军一二九师等参战部队撤至榆社地区休整。5月20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决死一纵队在榆社县潭村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作了“白晋战役”战术总结报告,政治部主任蔡树藩作了政治工作报告。刘伯承在“白晋战役”战术总结报告中指出:“铁路对于现代装备的军队作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分析了日军修建铁路与进行连续持久“扫荡”的相互关系,概括了那个阶段反日军“囚笼”政策的三种作战形式,详尽论述了破击作战中如何处理好破与击的关系。5月21日,政委邓小平传达了中共北方局黎城会议精神,即在根据地开展建党、建军、建政三大任务,以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加强对敌斗争。根据对敌斗争形势,一二九师决定,各主力部队兼各军分区的工作,以强化武装对敌斗争力量。

5月26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在榆社县西马村检阅了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决死纵队、边区决死纵队、八路军某部等,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全县民兵、妇女、儿童慰问一二九师部队,并赠送部队大批慰问品。

白晋路破击战,是抗日军民粉碎敌人“囚笼”斗争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略行动,也是百团大战前的一次预演,为三个月之后的百团大战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