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互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地烧杀抢掠,使全县经济遭受了空前的破坏。抗战胜利后,间锡山军队又进攻解放区,使解放区人民和工农业生产备受摧残。再加上连年的旱、涝、虫、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全县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灾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经济建设遇到极大的困难。
1945年9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开展秋收秋耕运动》的社论,部署开展三秋工作。随后,中共太行区党委办公室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积累关于秋收秋耕的工作经验。此前,中共榆社县委已经组织召开了县区两级干部会议,部署了整顿互助组的工作,要求在充实组织的基础上,争取做好秋收和秋种工作。
1946年1月31日,太行行署、太行军区发出号召,要求全区军民紧急动员起来,掀起大生产高潮。提出:和平已到来,生产建设要提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全区军民要发挥过去的革命精神,搞好首次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的大生产运动。太行行署还指出全区1946年生产的总目标是“耕三余一”,实现这一目标仍要以农业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在生产方式上,要大力开展合作运动,做到人人参加互助,村村有合作社。同年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召开了全区财经会议。会议确定必须继续坚持贯彻党中央所指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并号召全区军民进一步增产粮食、棉花,扩大生活日用品,达到自给自足的“耕三余一”。9月29日,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发出《关于冬季生产的指示》,要求各县大力开展冬季生产运动,以贯彻“耕三余一”,充实物质基础,支援前线,并强调要把作坊作为开展冬季生产的重要一环,以副业为主,结合农业,全面开展互助合作运动。1947年1月,太行区党委发出1947年经济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大力克服财经困难,加强对财经工作的领导,在正确的方针下,保证财经任务的完成”。1月3日至17日,太行二专署为贯彻太行区党委的指示,召开了各县县长会议,确定太行二专署1947年财经工作方针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克服财政困难。同月,太行行署发出《大力开展纺织运动,完成自织自给计划》的指示,要求全区50万织妇从2月份起到5月底的120天中,完成纺织1000万斤布的百日计划。1947年冬,太行二地委为大力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又提出“组织妇女开展百日纺织运动”,要求掀起第二次纺织运动的高潮。
中共榆社县委根据本县实际和太行二地委的指示精神,为了保障军需民用,支援解放战争,弥补因战争引起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1945年大生产运动的基础上,于1946年1月25日制定并发布了1946年全县生产计划,要求深耕细作,改良技术,发展副业(特别是纺织),达到丰衣足食,耕三余一,进一步发展生产。4月中旬,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6000多个劳力,带着谷子、玉米、豆子、山药等种子,支援武西县解放区人民的春耕播种生产。1946年冬和1947年春组织开展了以农业、纺织业为中心的互助合作生产运动。在1946年冬季大生产中,县委要求以副补农,做到以副业补足粮食减产损失。全县6万人口,有2.6万人参加了冬季生产运动。1946年12月20日,小杜余沟村党支部加强领导,组织全村群众,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一个月获利264万元。全村108户439口人,户均25000元,人均6000多元。1947年1月14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劳资合作全面组织起来,小杜余沟冬季生产大开展》的文章,介绍了小杜余沟村互助组、合作社、毛织厂相互扶持发展,成为领导群众生产核心的事迹。6月18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召开县、区、村三级干部扩大会议,研究生产与支前相结合的问题,要求各级干部在自愿原则下大力发展生产互助组,千方百计做到生产与支前两不误。
中共榆社县委按照民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互助合作组织在生产内容、相互利益关系和内部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实、协调和加强。到1946年底,全县4个区每区平均组织起来的劳动力比1945年增加近两倍,全县已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85%。县委还针对农村生产互助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了互助合作的十大好处,教育和改造了部分思想落后的农民,并以现有好的互助组为例,总结出典型经验,在面上进行推广。同时号召广大党员积极带头,每个党员包干搞好一个互助组。
1947年3月上旬,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为支援前线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在全县妇女中发动了第一个百日纺织运动,参加人数9013人,纺花22.26万斤,织布18.83万斤,盈利55万元。5月31日,发动了第二个百日纺织运动,参加14501人,参加纺织机数1900多架,获利1.15亿元。全县每个纺织妇女每天纺花10.6两。在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妇女纺织模范,全县纺织斤数最高的是大垴村,每个妇女每天纺织16.8两,为全县第一名,她们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妇女纺织生产的一支生力军。
1948年,中共榆社县委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开始在全县进行科学试验,先后对“金皇后”玉米、棉花、花生、烟叶、靛蓝等经济作物进行了优种改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耕作技术的变革与提高,优良品种的推广,使榆社县1948年的生产取得了好收成,达到了“耕三余一”的目标。同年秋末冬初,县委及早动手,布置了全县冬季生产任务,即依靠贫下中农为骨干力量,大力掀起冬季副业生产运动。同时,各地互助组还办起了油坊、豆腐坊、印染坊等作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年12月,县委在全县推广了冬季生产的经验,号召全县人民在冬季生产中进一步开展小型合作运动,掀起了冬季副业生产高潮,创造出农副结合的先进经验。
互助合作与妇女纺织运动的不断发展,使榆社县经济得到发展,保证了全县军需民用,大力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