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榆社县虽然多次受到蒋阎匪军的蚕食袭扰,但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全县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1945年,全县有110个学校开学,入学儿童4200余人。当年,榆社前庄小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太行区模范先进集体和全县抗战支前的英雄集体。前庄小学校长刘应龙代表学校出席了1945年太行区文教群英会,前庄小学被誉为“模范小学”,榆社县人民政府县长宁云程为前庄小学题词:“丰衣足食”和“示范乡里”,并立匾予以鼓励。1946年,全县共有学校176所,共有教师(时称教员)192人。当年,全县教育普遍发展,高级组6个,人数150余人;各村普遍建立青补班,参加人数共有7418人。在学校教育上,强调儿童执行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1947年春,共有学校151所。6月6日,榆社县召开了175名教师参加的“六·六”教师节会议。会议研究了当前的时事政治,开展了革命的思想自觉运动,以达到掌握党的政治任务,认识地主阶级的罪恶,提高革命自觉性,为群众服务。加强文教工作,树立模范旗帜,迎接太行第二届文教模范工作者大会的召开。会议发出了向鹿培兰学习的号召,并评选出7个模范教师。1948年冬,全县共有学龄儿童11073人,入学9173人,其中男生4123人、女生5050人。4所高校共有学生365人,其中男生218人、女生147人。1949年春,全县有学校147所,共有教师160人。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城乡小学逐步建立健全,高(完)小、初小、民办小学发展到193所,在校学生达8481名,教职员工232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榆社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高度认识和十分注重在战争岁月文艺宣传活动直接为政治军事斗争与生产、经济发展服务的特殊功能。文艺宣传活动始终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方针,全力服务于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在蓬勃开展的文艺宣传活动中,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政治鼓动性很强。将文艺工作与党的各项中心工作紧密配合,围绕政治任务,就地取材,自编自演,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反映什么,演出什么。在重大节日前和中心任务部署后,县委政治处和宣传教育部门都要提示宣传工作要点,印发有关的歌曲、剧本等宣传资料。二是文艺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扭秧歌、表演唱、传统戏曲和新编歌剧等。此外,还有黑板报、墙报,标语、屋顶广播、歌咏、说唱板、扭秧歌等,每逢欢庆胜利、军民联欢、重大节日和传统庙会,都要进行各种群众文艺宣传活动。三是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49年,全县共组织秧歌队、演唱队、大小业余剧团等文艺团体,演出传统戏曲和新编歌剧、晋剧《血泪仇》《逼上梁山》《白毛女》《刘胡兰》《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苦中苦》等剧目外,还自编自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斗老财》《送子参军》《大变工》《送公粮》等小戏。
在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同时,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方针,卫生事业也开始起步。抗战胜利初期,全县仅有中医16人,西医1人,广大劳苦人民贫病交加,无处就医。194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榆社的第一家公办医疗单位——榆社县卫生院成立,共有职工27人,病床25张。1949年,根据太行二地委《关于开展防疫与卫生运动并训练骨干医生的通知》精神,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除开办医务学校外,还开办了助产士训练班、西医训练班等,并通过小学、民校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及群众普及卫生常识。为了做好农村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关心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推广新接生法,举办了一期新法接生员训练班,培养出新法接生员100多人,为全县积极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和推广新法接生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医院1座,公私医药机构30多所,从事医药卫生工作人员130多人。
榆社县各级党组织始终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帮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摆脱了教育文化落后的状况,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特别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各方面知识的有用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项事业的建设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