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的整顿
1948年1月16日至21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召开县、区、村党员干部与劳动模范500多人参加的扩大会议。会议学习了太行区党委《告农民党员干部书》,结合本县实际,确定了澄清干部工作思想,阐明政策底线,稳定社会秩序,克服生产障碍,进行纠偏,大力开展生产运动的工作方针。会议制定了具体工作方针和措施,要求各村组建临时行政委员会,由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农会主席、后勤合作等11至13人组成,代表民意组织和执行机关。同时各村还应组建治安委员会,维护社会秩序。会后,为了进一步搞好纠偏工作,各区分委都举办了训练班,组织村干部、劳动英雄、贫雇农、中农,学习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和有关文件。
1948年春,中共太行二地委召开区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土改整党大会,并确定89个实验村,摸索基层进行民主整党,贯彻执行《土地法大纲》的经验。2月,提出整党的方针是改造教育,目的是把党整好,并提出了依靠党员,开展党内思想斗争,错误小的教育改造,对少数蜕化不可救药分子严格处理的工作方法。
在县委的领导下,着重整顿了乡村一级党的基层组织,并派土改工作队入村进行协助整顿,同时确定潭村、翟管、桃阳、韩村、白村、云簇、郝北等8个村为实验村。具体做法是先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中央关于土改运动的有关文件,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然后发动贫雇农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鉴定审查,并采取了一定的必要措施。5月26日,县委作出整党意见。《意见》认为,“现在有30%以上的党员经过改造又重新回到群众拥护的岗位上,这是我们以后依托的基础。”指出下一段重点是组织建设。
1948年6月,榆社县各级党组织针对支部领导成员和党员思想上、作风上存在的“名、利、权、特”等问题,在党内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推进了支部自身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部分村党支部采取开展个别谈心、批评与自我批评和群众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使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发展,锻炼了支部成员和党员的群众作风与群众观点,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阶级觉悟。在扩军中,青年党员带头报名,在党员带动下,群众积极报名参军支前,按期完成了做军鞋任务,使获得翻身解放的群众深切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给人民谋利益,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政党,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愿望。经过平分土地和整党,广大群众尤其是贫雇农,思想认识和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在村政权选举工作中,扭转了过去选举存在的“不负责任、随波逐流”“放弃权利、不重视选举”“感情用事、不看条件”等不良倾向。
1948年9月12日,中共榆社县委举办全县党员干部训练班,训练党员干部714人,其中区级干部88人。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指示和有关党的重要政策,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为全面开展整党工作、土地改革完善工作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到11月,全县共训练党员干部、农民党员2682人。12月6日,县委作出《土改中进一步结合整党的几点初步意见》指出:“必须正确了解整党目标,即是解决党内党员之间及党外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协调(如闹宗派)及思想上、作风上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密切党与群众关系,并能领导群众继续前进。这便是我们对整党的要求。”“要在运动中大胆的结合解决支部间、干群间问题,以便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思想觉悟,达到确保党对农民的领导。”
1949年3月25日至4月2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了全县34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的大会。县委书记王东耀主持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共山西省委1949年工作计划和中共中央关于妇女、青年工作的决议,讨论了党组织建设和合作道路斗争的问题,批评了工作上存在“松口气”的思想,统一了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大会在解决“松口气”思想的基础上,宣告全县土地改革彻底结束,工作重点从土改和整党,转移到以生产为中心。王东耀指出:整党重点是解决革命成功后的松劲思想问题。在发展生产上,主要是做好4个方面工作:(一)颁发土地证,确立地权;(二)成分划错,予以纠正;(三)贯彻劳动法令;(四)认真做好全县土地评丈工作。同时开展互助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动了规模较大的生产运动。
1949年8月25日,中共榆社县委为了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对全县农村党支部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划分出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并采取六条措施加强农村党支部全面建设。农村党支部三种类型的状况和特点是:第一类以大寨村、东汇村为代表,占全县党支部总数的15%。这类支部中党员是积极生产劳动者,有领导核心,有高度的领导威信,有明确的增产观点与生产思想。第二类以潭村、白村为代表,占全县党支部总数的70%,这类党支部劳动生产也很积极,但缺乏领导核心,有计划,却不能认真执行。第三类以北泉沟村、峡口村为代表,占全县党支部总数的15%。这类支部中党员劳动技术和条件较差,不团结,领导威信差,缺乏领导核心,大部分党员没有参加互助组。采取的六条措施是:(一)必须明确生产中心。(二)开展党内外举报和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必要时请农民代表参加支部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三)开展农业生产展览活动,刺激研究生产技术。(四)发现积极分子。(五)转变工作作风。(六)加强学习。
榆社县在土改中的整党工作,前后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于1949年8月底全部结束。1949年10月19日,在县委作出的《关于农村党的支部整顿和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全县82个农村支部全部经过了整党,并且绝大部分村庄都完成了。”“但其中还有六个支部(北泉沟、银郊、赵庄、高庄、岩良、王宁)未完成整党任务,占全县农村党支部总数的7.31%,这些支部虽经过整党,但未完成整党任务。此外,还有14个村(孤子沟、枣林、西山、旋余沟、顶村、峡口、赵王、海眼、鱼头、药峪、王家沟、屯村、柳泉、郝北等)占全县农村支部总数的17.07%,整党后遗留问题不少,未得到彻底解决。以上两项合计共占24.38%。因此,必须结合冬季生产,继续完成整党任务,解决整党中遗留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不能领导群众前进。已完成整党任务的62个支部(他们程度当然也不一致,占75.6%),这些支部今后的任务是结合生产运动,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提高一步,巩固扩大整党成果,继续提高觉悟”。
此次基层整顿和整党,使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肃清了党内存在的封建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残余思想,纠正了各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纯洁了党的组织,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了领导土改运动的坚强核心,保证了土改运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整党,加强了全县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对进一步动员群众,发展大生产运动,支援全国解放,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整党整风运动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某些区村也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差,挫伤了一部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