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10月中旬,中共榆社县委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讨论了中央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会议纪要》,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对于包产到户,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在那些边远山区、贫困落后的地区和长期“三靠”(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经济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这种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就全县来说,在国营工业、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1980年10月下旬,中共榆社县委发出《关于深入广泛地传达贯彻中央75号文件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央75号文件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散决策,可以包产到组,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为传达贯彻好文件精神,县委从县、社两级抽调80名宣讲骨干组成宣讲团,以人民公社为宣讲队,以生产大队为宣讲组,深入全县农村生产队传达贯彻文件精神。11月6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贯彻落实中央75号文件宣讲团集训会议(又称县、社宣讲骨干训练会),就全县正在推行的5种主要责任制形式(“三小五定”定额计酬,包工到组联产计酬,“三包一奖”联产计酬,责任到人联产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作了介绍。通过宣讲,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认识,加快了农村改革的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1年6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75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推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本县北寨公社尹沟大队最先在晋中地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尹沟村地处偏僻,全村只有6户人家、26口人、7个男劳力,11头大牲畜,近200亩土地。1981年春,该村男女老少举手表决通过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具体办法是:以人以劳带队,以地确定产量,以劳带畜,以畜配备农具,将土地分等论级,合理搭配,每人分地两亩,每个劳力分地16亩,全部土地分配到户。耕畜两个劳力一头,采取个人管理、饲养、使用。秋后计产分配办法是:按人分的地每亩200斤计产,作为社员的基本口粮;按劳分的地,以每亩产量250斤计,上交生产队100斤,超产部分是个人自己的。实行包产到户后出现明显变化:一是过去生产好坏是少数干部操心,现在变成户户操心;过去是男人上地,女人守家,现在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早出晚归不嫌累。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过去生产队每产一斤粮食成本是0.08元,现在降为0.02元。三是粮食获得丰收,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

1981年3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0)75号、83号和(1981)1号、2号文件精神,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榆社县三级干部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农村工作很多,必须把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当作中心工作来抓,在春耕大忙之前,一定要把各种生产责任制稳定下来,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下来,把不完善的地方完善起来。要求各社、队,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要认真做到形式适宜,指标合理,制度完善,手续齐备。既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要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为此,要求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必须解决干部怕麻烦的思想,迅速全面合理地制定出各种农活的定额。实行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的单位,必须在生产队统一经营下,坚持“四统一”“三包干”“两有利”“一奖惩”。“四统一”就是生产资料为队所有,统一调配使用;劳力统一组织安排;生产计划、作物种植统一布局;产品、收入统一核算、分配。“三包干”就是包工、包产、包投资。“两有利”就是首先维护和壮大集体经济,在此前提下,依据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适当照顾社员个人利益。“一奖惩”就是超产受奖,减产受罚。

1981年7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召开贯彻中央75号文件汇报会。主要是总结试行多种形式责任制的经验,研究解决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对承包的产量、承包的投资、土地的丈量、耕畜的使用等共提出了21条处理意见。会议充分肯定了五种责任制形式的好处,指出五种形式中,联产到组好于“三小五定”,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好于联产到组。同时提出:包干到户除了国家的(指征购、税金),交够集体的(指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等),剩余部分归个人所得。这种形式利益联系最直接、工作方法最简单、群众最欢迎,应重点推广。所有责任制形式一般以三年或五年一定不变,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承包方案确定后,要逐级签订合同。合同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写明各项任务、投资、报酬、奖惩,保证合同的严肃性。同年9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印发《榆社县农、林、牧、副各业生产责任制试行办法的通知》,主要提出全县实行责任制的6种形式: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劳,联产计酬;包产到户,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即大包干;包产到组,联产计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分别对农、林、牧、副各业的承包形式和办法作了原则要求,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财务和分配、合同制以及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这两次会议之后,全县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对原来由集体统一经营和管理的牲畜、林木、水利设施、大中型农业机械以及工副业生产项目,也都逐步推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据统计,截至1982年底,全县农村336个大队、999个生产队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占到生产队总数的90%以上。其中,包干到户的占68.2%,包产到劳的占23.2%,其他占8.6%。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使生产者的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解决了过去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劳动者享有极大的经营自主权,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同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500万斤,比1981年增长13.3%;人均收入174元,比1981年增长30%;人均家庭副业收入73元,比1981年增长18%。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全县农村生产面貌发生了九大变化:一是社员的生产主动性提高了。过去是“下地等着队长喊,到了地头抽旱烟;干活只出五分力,挨到收工往家赶”;现在是“鸡叫头遍就起床,扛起镢头喜洋洋;甩开膀子把活干,日上三竿闻饭香”。二是社员的生产自主权增强了。社员在自己承包的土地内,有了安排生产的自主权,因地种植,倒茬轮作,不用别人来瞎指挥。同时把地角堰根都利用起来,变圆地为方田,变短块为长条。三是社员的劳动支配权到手了。过去那种“一出勤,两送饭,晚上挑灯干”的现象没有了。现在是随农时农事的变化,该忙则忙,该闲则闲,劳逸适当。社员们高兴地说:“俺们现在是一年到头活没少干,戏没少看,集没少赶,粮没少打,钱没少赚,成了真正的自在王。”四是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社员人人瞄准增产增收目标,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责任田里打冲锋。社员们说:“过去是人叫人干人不干,现在是政策调动千千万,八十岁老头也干得欢!”五是社员的农活质量提高了。过去干活常常是偷懒糊弄应付,干好干坏一个样,“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现在是“自己的地自己种,谁也不肯瞎糊弄”,精耕细作,精收细打,颗粒饱满,颗粒归家,家家户户都自觉地把农活干得漂漂亮亮,用不着“队长”来检查监督。六是社员对土地投资的热情高涨了。因为大家都懂得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道理,投入和产出都是自己的,何乐而不为?投资购化肥、买优种已成社员生产中的当务之急。七是干群关系密切了。现在干部下乡搞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用不着发脾气、下命令,只需搞点调查研究,给社员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提供点实实在在的服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可以了。干部做雪中送炭、渴中送水之事,自然就会赢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八是学习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自觉性提高了。抓培训、学技术、搞推广由过去的领导催着干,变成了现在的自己争着学,抢着干。九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不见了。过去靠吃“大锅饭”填充肚子的懒人,也被迫耕种责任田或参加其他生产劳动,“大包干”成了治疗“懒惰病”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