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榆社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先后出台了全县种植业、畜牧业、乡镇企业调产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0年,榆社县狠抓“三五连片”产业基地工程和“百村千户”示范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见成效。“三五连片”产业基地工程,即建设30个500亩以上规模的农业连片种植区。当年已有云簇镇金藏村的药材种植区、郝壁镇台曲村的甜玉米种植区、城关镇北马会村的西瓜种植区、北寨乡下城南村的脱毒马铃薯种植区等初具规模。“百村千户”示范工程,即在全县范围内培养100个调产重点村和1000户调产重点户。当年已培养畜牧养殖重点村40个、中药材重点村32个、林果重点村25个、种植重点村25个。培养畜牧养殖重点户300户、中药材重点户308户、林果重点户210户、种植重点户260户。
同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为了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面貌,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县9个乡镇动员千家万户,依托华榆食品集团公司,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全县实现养殖肉鸡100万只的奋斗目标。具体实施办法:(一)华榆食品集团公司按定价满足供应雏鸡饲料、免疫药品,并负责对农户技术培训和指导,按保护价统一收购成品鸡,信守合同,不打白条;(二)各乡(镇)主要领导要充分发动和组织有条件饲养的农户养殖肉鸡,增加农民收入,年终统一实绩考核,作为使用干部的依据;(三)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缺乏资金的农户发放短期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扶持农民养殖;(四)县畜牧局、兽医站负责肉鸡养殖的免疫、防疫工作,县乡镇局负责督察全县养殖进度。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县养殖肉鸡的农户达到2000余户,当年养殖肉鸡110余万只,农民增收220余万元,并出现了城关镇北王村、北寨乡赵王村等一批肉鸡养殖专业村。
2001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为解决农民卖粮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县政府着力培育优质小米生产基地,确定河峪乡为优质小米生产基地,涉及34个行政村、2266户、9350人,发展优良品种晋谷29号5000亩,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同年采取两项措施:(一)建设“四大示范园区”,推动农业调产进程。以云簇镇桃阳村为中心建设粮食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以郝壁镇常银村为中心建设千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西马乡更修村为中心建设果、菜(药)立体种植示范园区;以北寨乡仰天村养牛场为龙头建设养殖示范园区。通过园区辐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学习应用技术,推动农业调产进程。(二)建设“五大农业基地”,增加农民收入。以西马乡为主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以河峪乡为主的酥梨生产基地;以社城镇为主的梁生杏开发基地;以河峪乡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箕城镇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2001年,榆社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一)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倾斜、优惠扶持,积极发展已初具规模的华榆、春康、药材开发中心等龙头企业。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意见》,并筹资57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养殖户和华榆食品集团公司。(二)培育种养大户。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养殖大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之路。(三)打造知名品牌。山乡牌笨鸡蛋、绿宝牌中药材系列产品已进入市场;华榆牌鸡肉系列产品走俏华北;春康牌牛肉畅销京、津。(四)搞活流通渠道。在中药材开发、生产、销售中,扶持流通大户,发挥像云簇任俊武、城关张建珍和曹彦岗等药材经销大户良好的示范作用,建立一大批药材种植基地,其中5O00亩以上的乡镇有5个、500亩以上的村有12个。
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为了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2002年,榆社县被山西省、晋中市确定为退耕还林工程县,要求全县当年退耕还林任务为4.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8万亩;退耕地造林中,生态林面积为2.24万亩、经济林面积为0.56万亩。涉及本县9个乡镇、190余个行政村。3月28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认真组织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通知》。4月,县政府成立榆社县退耕还林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9月,榆社县退耕还林办公室根据《晋中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办法》和省、市退耕还林办《关于下达第二批退耕还林任务》的规定,为保证完成本县2.5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万亩),县政府制定《榆社县加强退耕还林工作和保护森林资源实行“三禁”的规定》。10月,县委、县政府制定《榆社县退耕还林任务考核及奖惩办法》,成立退耕还林督导组,深入各乡镇督查、指导退耕还林工作。10月23日,县退耕还林工作领导组研究决定,退耕还林实行单位包乡镇制度。2003年1月,榆退办制定《关于补助粮款预兑现的具体办法》。2002年,全县规划退讲还林28.79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0.9万亩、荒山造林18.7万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榆社县采取“一档两图三证八卡”四种管理模式。“一档”即以户建立的退耕还林档案;“两图”是全县退耕还林规划图和退耕还林设计图;“三证”是土地证、荒山使用证或协议书、粮食现金补助证;“八卡”是农户须知卡、农户申请卡、合同卡、责任卡、调苗申请卡、苗木调拨卡、委托协议卡、自查验收卡。同时,大力培育优质苗木,全县重点采取以低成本、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如刺槐、山杏、侧柏)为主,优良品种种植为辅,大田育苗同营养袋育苗相结合以及国营苗圃为龙头、乡村个户育苗为补充的各种育苗方式,共发展大田育苗3150亩、营养袋600万袋,产苗量达2000余万株。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榆社县采取“个户造林、大户开发、专业队治理”三种治理模式。2002年,全县共完成退耕10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种草10万亩、牧坡改良15万亩,依靠退耕还林,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以上。年底经过验收,退耕还林合格面积9.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7万亩、宜林荒山造林5.6万亩。全年共兑现现金74.2万元、种苗补助费464.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