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被确定为地委实验县
1939年,为适应战争需要,根据晋冀豫区党委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及区党委10月5日《新阶段新任务》的指示,中共晋东地委向各县县委发出《新的精神与新的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彻底地总结过去的工作,彻底地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党的领导。10月,辽县被确定为晋冀豫区实验县后,中共晋东地委明确实验县的标准是:对区、村政权进行彻底改造,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彻底的“减租减息”,有效地改善民众生活;积极为主力部队补充兵员,超额完成扩兵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造一批模范支部;加强对群众的形势教育,组织起4万以上的基本群众;全县军、政、民总动员,加强战备,提高警惕性,经得起战争与摩擦的考验。同时,明确实验县组建后的中心工作是:近期内以囤积军粮为全县的中心工作。
10月28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县、区、村三级干部会议,决定今后一段时间全县的重点工作是囤积救国公粮,号召全县力争于11月底完成屯粮任务。在农村开展屯粮工作之前,由各方面干部组成屯粮领导组,组织村民小组进行民主评议,继而对负担户进行深入发动,提高其思想觉悟和屯粮积极性,争取提前完成屯粮任务。在屯粮运动中,榆社县有名乡绅张企西自愿捐粮380石,受到表彰,也体现出各界人士积极支援抗战的爱国精神。同月,中共晋东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一地委后,中共榆社县委改属新成立的中共晋冀豫二地委领导。11月初,中共晋冀豫二地委决定确定抗战和生产成绩都比较突出的榆社县为实验县,以此带动全区的工作。同时,中共晋冀豫二地委向中共榆社县委提出实验县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一)改选区、村政权,建立民主制度;(二)彻底实行“减租减息”;(三)完成和超额完成扩兵计划;(四)创立模范党支部。为了搞好榆社实验县的工作,中共晋东地委加强了县委的力量,派出冀雨、鲁凤等人到榆社县指导帮助工作。11月上旬,中共榆社县委领导的全县大屯粮运动结束。在屯粮运动中,县委总结、推广了郝壁编村党支部的屯粮经验,为全县完成大屯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榆社县的屯粮运动为支援前线抗战积蓄了一定数量的粮食。
12月19日,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加强全县村级政权建设,发布了《村政权之改造与民主建设(草案)》,规定:全县村政权普遍改造,建立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村公所监察委员会机构;设立并开好村政务会议和村行政会。1940年12月,中共榆社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陈舜英就党的建设作了《怎样建设一个老百姓的政权》重要讲话。会议再次重申了《村级政权之改造和民主建设》的决议、规定;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村长、副村长,任期半年,可以连选连任;健全政务会议;健全村公所;建立监察会;建立行政会议等。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加强团结努力做好抗战工作。
中共榆社县委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抗日政权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措施,全县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个新的开端。1940年12月,中共榆社县委向中共晋冀豫二地委报告实验县工作情况。县委认为,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榆社的工作已开始转变,主要表现在:领导方式上较前具体、深入,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布置工作;工作上注意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各项工作先由支部内部讨论后再向群众发动与布置,党员也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群众情绪高,社会秩序安定。同时指出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即没有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系统的工作还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形成一套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等等。为此县委提出,坚决响应地委号召,坚持和创造模范实验县,坚持改善与提高群众生活,大力团结知识分子,进行深入的政策教育,转变干部工作的简单化倾向以及看不起非党干部、脱离群众、畏惧困难等错误观念,加强团结,不断总结,努力把实验县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