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计划的制定

二、“六五”计划的制定

1981年6月10日至15日,榆社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榆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规划》,确定了榆社县“六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六五”期间,榆社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林、牧、蚕桑为主,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消费品生产,尽快把榆社县建成林牧生产基地,逐步向农工商联合的道路发展。

“六五”期间,榆社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1985年,粮食总产达到11000万斤,人均粮食1000斤;油料总产150万斤;造林15万亩,成活率保证达到60%以上,到1985年保证绿化10万亩,加上现有林15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到25%,每年零星植树130万株;大牲畜发展到33000头,其中肉牛10000头,生猪稳定在30000头左右,羊达到16万只。人工种草10万亩,牧坡围栏60万亩。发展桑园、桑山20000亩,养蚕20000张,产茧100万斤,并要发展蚕茧加工业,试办一个小型丝厂。到1985年,全县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00万斤,牛肉510万斤,蚕茧100万斤。全县农林牧副总产值达3800万元,农民人均分配收入达到190元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

榆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五”年规划要求: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教育群众既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又要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消除一切不安定的因素,使全县呈现一个越来越安定、越来越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保证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继续解放思想,集中精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榆社县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发展农林牧副业,狠抓种桑养蚕,发展多种经营。对全县25万亩良田,调剂作物品种,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单产,稳产高产,保持长期稳定。实现粮食总产1.1亿斤,人均粮食1000斤。积极发展林果业,栽植干鲜水果13万亩。大力发展养殖业,抓好牛、驴、骡、马、羊、猪、鸡、兔、蜂的养殖。抓好种桑养蚕这项成本低、见效快、得利大、销路广的新产业。1981年完成1000张的养蚕任务,1982年养蚕5000张,到1985年养蚕达到2万张。同时,加强科学技术应用,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社员群众科学种田、科学造林、科学养殖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全县农林牧副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三)搞好工业、交通、外贸等企业的调整,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把国家计划指导下的经济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搞好工业、交通、基建和财贸等企业的调整。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制,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把加强管理和活跃市场结合起来,在巩固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人服务业,逐步改革购销体制和批发体制,实行多种流通渠道,沟通城乡物资交流。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千方百计搞活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基本建设、交通运输事业要积极进行调整,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四)围绕经济调整,做好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全县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经济调整营造良好环境。大张旗鼓地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和“五讲四美”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伸张正义,打击歪风邪气,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风气。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发挥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从而开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确保经济调整顺利进行。

(五)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大力发展人民福利事业。加强县乡道路的维修保护,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农电线路,积极解决人畜吃水困难问题。对于环境污染、边远山区缺医少药以及文化生活上的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可能的情况下,以积极态度认真帮助解决。对于职工和城镇市民的生活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搞好待业青年的安置工作。同时搞好县城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等。多方面关心群众生活,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搞好国民经济调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