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把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为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地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中共榆社县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培养农村后备干部队伍的实施方案》,针对农村后进支部占18%的实际,在全县开展治理整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体方法是: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的方针,结合开展社教活动,狠抓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在继续巩固提高一、二类支部的同时,对后进支部进行了重点整顿。农村党支部及各类组织,在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党群干群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企业及其他各部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普遍得到了加强。

1990年,县委在全县农村推行了党员联户制度。联户制度不拘形式,因地制宜。有的采取党员长期联户,一般一名党员联系1户到3户,每项重大工作任务由党支部给党员安排,每个党员按自己联系户数多少具体去做工作,定期向支部汇报。有的采取“一事一联”的方法,即每项工作任务,均由党员内部分工负责,帮助所联户完成任务。此项活动在许多支部形成制度,成为加强党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1992年,县委就农村党支部如何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的问题,对全县受表彰的先进农村党支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剖,总结出对党建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四点启示:一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团结奋斗、蓬勃向上的支部班子,是增强农村党支部战斗力的一条重要措施。二是选配一名有胆有识、事业心强、勇于奉献的支部书记是增强农村党支部凝聚力的核心。三是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党支部吸引力的基础。四是支委一班人廉洁勤政,兴村利民,事必有规矩方圆,行必为群众着想,是增强党支部号召力的重要法宝。这一时期,全县对党组织的发展、活动方式以及党员教育和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农村党支部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如“三会一课”制、党员议事制、评议党员制、党员目标管理制等制度都较完善,并有详细的活动记录。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至1992年底,全县有14个乡镇党委、8个系统工委、5个党组、7个党总支、538个党支部,拥有7182名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