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1994年,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国务院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从1994年起到20世纪末的7年内,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国存在的8000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榆社县是国定贫困县,有近8万贫困人口,属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山西省380万贫困人口范围。同年3月,中共晋中地委、行署决定用3年时间,组织实施“太行山贫困老区‘284三养’扶贫开发工程”,以养猪、养羊、养牛为重点,对人均收入不达300元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实施定向帮扶。1994年3月9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根据晋中地区《“284三养”扶贫工程实施意见》,制定实施《“109三养”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对全县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109个村的22948口人,通过大力扶持发展养牛、养羊、养猪等产业,年人均增收100元,1995年达到500元。
为了使该工程尽快起步,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以县长牵头的专门领导组,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多渠道筹集资金,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狠抓“三养”扶贫工作,提供产、供、销服务措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尽早脱贫致富。截止1994年12月底,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3.36万头,其中牛存栏3.06万头、猪存栏2.76万头、羊存栏5.86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6%、9.8%,推进了全县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1995年5月29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确立“三养”扶贫工作两个重点:一是抓好群众性养殖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一批适度规模养殖户和科技示范户。要求全县所涉及村,每个村至少有5至7个规模养殖户,其中发展2至3个科技示范户。二是抓好基地建设。建立种畜禽繁育基地和饲料饲草加工基地,对饲养牛羊的规模户和示范户,必须进行优质牧草的种植,提高现有牧坡载畜量,要求每头牛要有3亩以上人工草地。同时做好青贮氨化饲草工作,积极推广龙氏养猪法新技术。
依托榆社坡广草盛、适于养殖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实施“三养”工程,大力扶持笨鸡养殖,计划到1998年,榆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接近或达到晋中地区500元的平均值。
1996年,中共晋中地委提出扶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地、县、乡三级领导扶贫责任制和包村扶贫制度,实施高寒冷凉地区地膜覆盖工程、太行山干石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以养猪、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养殖工程等三大温饱工程。同时,成立了三大温饱工程总指挥部,并将任务分解到村、户,把有助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种植、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的部署,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领导组,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笨鸡养殖工程。在扶贫方式上,变救济式扶贫为帮扶式扶贫,做到帮扶到村、受益到户,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推动了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实施“248”扶贫工程和三大温饱工程,全县猪、羊、牛、鸡等养殖业快速发展,人均占有量成倍增长。同时养殖业也促进了粮食生产,使得经济总收入倍增,人均纯收入也接近了晋中地区791元的平均值。
1997年,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广云簇镇段家庄村实施“五只羊工程”经验。具体办法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每个特困户购买五只羊,通过联户放养、自繁自育,不断发展壮大,以羊脱贫、以羊致富。同年,抽调党政机关668名干部,深入全县134个贫困村蹲点扶贫,采取“五只羊工程”帮扶机制,每个干部联系3个特困户,帮助特困户脱贫。同时,采取“两个一半”的措施(即扶贫干部一周休息一次改为半月休息一次,拿出自己工资数额的一半帮助贫困村的农民脱贫致富),至1997年底,榆社县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和扶贫工作队员共为农民筹集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00年榆社实现整体基本脱贫,摘掉了国定贫困县的帽子。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从横向比较看,榆社的发展还相对缓慢,整体脱贫只是相对脱贫,很快又戴上省级贫困县的帽子,扶贫攻坚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