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
抗战爆发后,榆社县各级各类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山西省立第八中学被迫停课解散,乡村各高小多数处于停课放假阶段。1937年10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恢复全县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1938年4月,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开招聘了校长和教员,恢复第一高小的教学工作。将榆社县第一高小更名为“榆社县民族革命第一高等小学校”(简称“民革一高”)。这是榆社县抗日政府在榆社成立的第一所由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主抓的学校。随后,又恢复了第二高小(云簇)和第三高小(讲堂)的教学工作,分别命名为“榆社县民族革命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民革二高”)和“榆社县民族革命第三高等小学校”(简称“民革三高”)。到当年秋,全县有110多所学校的教学工作转入正常,成人社会教育也得到了恢复。在决定恢复教学的同时,抗日民主政府还设立教育科,具体负责全县贯彻抗日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旧的教学课程,推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吸收和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主要是普通小学(初级小学)教育,以抗日救国方面的内容为主,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抗日教育,树立抗日思想,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查路条,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队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教育学生要保守秘密,不给日军带路、办事,不做“亡国奴”,不要敌人的东西。各学校还通过教学生唱抗日歌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还开展科学知识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使学生成为反封建、反迷信的先锋。为使全部儿童都能入校学习,各抗日根据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有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各类学校;有全日制、半日制、早班、晚班、午班等,使学校教育与抗战、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抗日根据地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还利用冬季农闲广泛普及文化知识。各区村分别成立了“冬学运动委员会”训练教员,建起识字牌、识字班和民众学校,编印《大众千字课本》等教材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使冬学发展成为经常性的民校。其间各村普遍成立“民校委员会”,男女老少自动报名,组成青年班、妇女班、普通班、高级班等,使许多世代大字不识的农民、大门不出的妇女也都能有机会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了解国家大事,思想上和文化上得到启蒙和提高。
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人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宣传舆论工作,重视加强党的舆论阵地的建立。1939年1月,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了《火焰报》,主要宣传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活动,宣传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火焰报》为5日刊,由任启贤任主编,这也是榆社县的第一张党报。同年5月,中共晋东地委对《火焰报》给予了表扬。到1940年6月《火焰报》停刊,共发行200余份。1940年5月,榆社县人民武装指挥部创办《生力军报》,由周文郁任主编,主要宣传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动态,宣传全县人民抗击日军,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这一时期,榆社县各村还成立起许多专业和业余剧团、歌咏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鼓舞全县人民的抗日士气。榆社县新生剧团由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创立,团长李子仁、指导员杨兰天、编导李登悟。新生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群众做好抗战支前工作,反映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新生剧团自编自导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抗日救国的戏剧、歌舞等节目,他们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到武乡、祁县、辽县、和顺等邻县演出。1944年,以《劳动英雄郝二蛮》戏剧节目参加晋冀豫边区文艺汇演受到好评。榆社县的这些艺术团体轻装步行,深入各村演出,有力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人们的抗战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