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针对根据地的严峻形势,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对敌军事斗争,榆社县各级党组织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反“扫荡”斗争,利用麻雀战、地雷战打击干扰日军的运输和驻防,破坏日伪特务组织。同时结合抗粮、反抓丁、反劳役斗争积极消灭敌人。在战术上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公开武装与秘密武装相配合的方法,进行反袭击、反包围、反“清剿”战斗。
1939年5月上旬,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中共晋东地委的指示,建立了县、区、村三级临战指挥部,以便统一领导、指挥,调配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反“扫荡”工作。各区临战指挥部均组建了30人的基干队,各编村组建了15人的游击队,县临战指挥部则根据各区、村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情报网络,制定了群众转移路线与平时在村留粮标准,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反“扫荡”工作。6月,根据上级党委和军事组织的指示,榆社县箕城游击大队被编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
1940年9月5日,日军三十六师团永野大队深入到榆社县双峰地区,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指挥三八六旅及太岳军区4个团,在太行第二军分区新十旅及地方武装的支援下,将日军三十六师团永野大队包围。战斗一直打到9月7日拂晓,日军大队长永野和两名中队长被击毙,日军三十六师团永野大队大部被歼灭,此次战斗史称双峰战斗。
1940年10月中旬在一次反“扫荡”中,韩寺沟民兵队长董占魁带领民兵,在邻村合家垴附近打死日军1人、打伤5人,救出被抓群众500多人,夺回牲畜30多头,史称合家垴战斗。
1940年秋,榆社县六区海林游击队袭击韩寺沟的日军,打死日军7人,缴获步枪7支、子弹450发。8月,海林游击队夜袭辽县(今左权县)红都敌炮台,夺回被日军抢走的耕牛、羊群。10下旬,海林游击队连续四次在榆武公路作战,炸毁敌汽车3辆,打死日军12人,缴获许多枪支弹药。
1942年3月,榆社县独立营在营长郝三成的指挥下,在小杜余沟村口的裴沟口设伏,伏击了由400余名日军保护下的日军勘察队。
同年4月15日,八路军决死三纵七团和太行三分区便衣侦察队,在榆社县抗日军民的配合下,在辽榆武公路南段的白庄、西房山、南庄、吴家庄一带伏击日军运送武器的汽车队,打死日军220人,俘虏6人,击毁敌汽车16辆,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7挺、步枪和手枪500余支。在战斗中,团长尹立海不幸中弹牺牲。
1942年12月2日,海林游击队模范班长郝三芸在黑神山伏击日军,炸毁日军汽车一辆,打死日军10人,郝三芸不幸中弹牺牲。
1942年冬,杜余沟据点日军纠集警备队共300人,突然袭击二区白村一带,抓捕群众200多名,抢劫羊300多只、大牲畜数十头。县独立营营长郝三成接到情报后,带领独立营在城壕沟设伏,打死打伤日伪军10余名,救出了被抓的群众和被抢的财产。
1943年3月4日晚,沁县日军司令部运输队夜宿榆社县河南街村,八路军三十团闻讯后,迅速指挥3个连的兵力与二区游击队发起围歼战斗,歼敌一部,俘虏伪军50余人,缴获骡马72匹。
巧袭敌炮楼:1942年秋,三区的“复仇游击队”与县独立营配合,在游击队队长李雨化的带领下,混入敌吴家庄炮台修工事的民夫队伍中,用铁锨、镐头劈死正在炮楼外吃饭的16名日军。
同年10月10日,驻武乡县段村日军600余人,沿浊漳河北上,大肆抢粮。12日夜宿廉村,13日进入八路军三八六旅十四团和县独立营事先设计的“口袋阵”。经4小时激战,歼敌一部,缴获大批粮食、弹药。
在反“扫荡”战斗中,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游击队、民兵,配合八路军部队,运用地雷战、麻雀战等形式,与“扫荡”日军展开艰苦的斗争,先后在北马会、南王村、韩村、小杜余沟、黑神山、桃阳、北村等地,共发起战斗22次,打死打伤日军74人,捣毁日军汽车16辆,夺回粮食200多石、牲口11头,从日军据点营救群众200多人。在反“扫荡”斗争中,涌现出常文华、李士德、赵晋山、张寿砚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有的人为此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根据地军民的抗日信心得到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