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建设的推进

一、农村小康建设的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逐步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19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对实现小康做出了比较完整的描述: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后,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关于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安排部署了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于1992年出台了《榆社县农村达小康规划》和《关于加快全县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的意见》,提出实现小康的六条具体标准:一是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1100元。二是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农民文化用品及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5%以上;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八年;人们的思想健康向上,社会风尚良好。三是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砖木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居住面积达16平方米,做到实用、舒适、美观;村镇建设规划合理,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实现村村绿化、美化和主要街道硬化。四是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农民能享受基本医疗保健,人口平均寿命达70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下。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行政村通车、通电、通邮、通电话;社会福利事业较健全,每个乡镇都有养老院、敬老院,农村“五保户”供养得到保障。六是社会治安良好。农村基本控制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人民安居乐业。同时,确定了到1997年提前三年达小康的时间表和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六条措施:(一)继续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业;(三)解放思想,实现乡镇企业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五)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六)切实加强领导,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全县农村达小康规划顺利实施。随后,中共榆社县委出台了《关于实现我县乡镇企业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意见》两个配套文件。

1992年11月下旬,为了加快全省小康建设步伐,全省农村小康建设第一次现场会在晋城召开。12月5日,中共榆社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了晋城会议精神,并联系榆社实际,就如何加快榆社县农村奔小康步伐又提出五点要求:(一)尽快把全省小康建设晋城会议精神传达到农村各乡镇,以统一全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提高对奔小康战略意义的认识;(二)按照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照晋城经验,认真修改和完善全县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实施规划;(三)以晋城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农村奔小康工作的组织领导;(四)自觉地站在奔小康的前列,做奔小康的带头人。要求各有关涉农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具体的支农奔小康措施,为农民提供超前、优质的服务,为农民致富做出贡献。为了贯彻落实晋城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又重新修订了《关于加快全县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的意见》,提出争取提前五年实现小康目标。

1993年2月18日,榆社县召开农村奔小康工作会,共商农村奔小康大计。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县农村提前五年奔小康,必须有跨越式的产业支撑和超常规的措施,需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通过狠抓农、林、牧三大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小康工程项目,使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跨越式实现小康目标。199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农村围绕奔小康这个总目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在小康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到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66元,比上年净增112元;全县涌现出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千万元的有小杜余沟村、麦茬角村、城关村等17个村,提前两年进入小康村行列;涌现出了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村5个、800-1000元村10个、500-800元村28个。城关镇全镇人均收入达1008元,成为全县历史上第一个人均收入突破千元大关的乡镇。所辖小杜余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00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粮食总产量61.61万公斤;村办企业12个,企业产值1229万元,成为全县的首富村。

1995年,中共榆社县委提出了农村小康建设“全面规划,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经济发展较快的行政村要争取在1995年提前达小康;到20世纪末,全县85%的人口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实现小康的具体途径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乡镇企业在提高档次和效益的同时实现超常规发展;狠抓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本年度,又有城关镇南王村、郜家沟村、南向阳村、河南街村,郝壁镇邓峪村、台曲村,河峪乡致富沟,韩村乡吴家庄等8个村提前达小康,获晋中地区“农村小康建设奖”。

在农村小康建设过程中,榆社始终把农业产业化放在首位,主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逐步形成粮食、林果、畜牧、蔬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在政策支撑上,实施延长土地承包期、“四荒”拍卖使用权、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9元。全县累计有11个乡镇9.2万人越过温饱线,有1.2万人初步达到小康。县域经济竞争力由晋中地区倒数第一位上升为第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