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大跃进”指标与工业整顿

二、调整“大跃进”指标与工业整顿

从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初步纠“左”主要侧重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工农业生产高指标虽然注意到了,但没有很好地解决。1959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七中全会相继在上海召开,重点讨论了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并检查农村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在八届七中全会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作了关于工作方法的讲话,并对高指标作了自我批评,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的某些经验教训作了一定的总结。4月29日,毛泽东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浮夸风等问题给省以下直至生产小队的农村干部写了一封《党内通信》,着重指出了讲真话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意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5月3日,中共山西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立即发动党员干部来检查讨论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并改进干部的作风。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共山西省委的要求,榆社的党员干部在中共武乡县委的领导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把工农业生产指标修订在了可以努力完成的水平上。恢复榆社县建制后,中共榆社县委在调整和压缩工农业生产指标的同时,从五个方面加强了对工业的整顿:一是加强计划工作,从宏观上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要求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要着眼全局,统筹安排,修订好各自计划;建立健全计划管理与检查制度,掌握和督促计划执行情况,保证重点工程、重点产品按期完成。在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停建了一些建设项目,关停了一些小土炉。二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各企业均建立了党支部统一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生产、技术、行政管理各负其责的指挥系统;整顿劳动组织和职工队伍,按照生产任务和企业管理的需要定员定额,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善上下关系、干群关系,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适当解决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偏低的问题,提倡劳逸结合,改善职工生活。三是提高二轻工业、手工业生产的地位,妥善安排皮麻、缝纫、铁木业等二轻工业生产。四是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解决原料、材料、燃料的困难;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弥补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加强经济核算,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设备、工具的维修,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五是加强财政监督和财务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克服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混乱状况,扭转紧张被动局面。

经过纠“左”和高指标的调整以及对工业的整顿,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职工工资、农民人均收入均比1958年同期有所增长。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经济的混乱局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混乱局面,基本维持了各项生产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