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运动的开展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向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随之展开。而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逐渐暴露出党政机关中存在着的许多严重的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揭发出许多令人震惊的案件。12月1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2月8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决定在全国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内开展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反”斗争在全国各地迅猛展开。
按照中央指示,并在省委、地委的领导下,榆社县于1951年12月27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三次会议,讨论了贯彻增产节约,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必要性。指出:增产节约是群众性的全民运动,为搞好这一运动,必须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分子,同一切贪污浪费、官僚主义斗争。1952年1月,榆次地委召开全区县委书记、县长会议后,中共榆社县委于1月5日召开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动员大会。自此,榆社县的“三反”运动正式开始。
榆社县的“三反”运动历时4个月,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县级供给制单位进行;第二阶段召开党代会,90%的贪污分子作出交代;第三阶段,开展“打虎运动”,成立“纯洁指挥部”和“打虎基干队”,实行通查、通打、算大账;第四阶段,进行追赃处理和总结。至3月24日,共剿出大小贪污分子96人,占县区干部总数的32.65%,其中“老虎”23只(大“老虎”1只,死“老虎”1只),占贪污人数的23.95%。百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下的26人,占27.08%;百万元以下的47人,占48.95%。大部分“老虎”藏在财经、企业与总务部门。贪污手段是报假账、吃回扣、少入商品、开假单据、受贿、拿公款投资私商、打埋伏、直接盗取国库粮款。贪污款4.36亿人民币(旧币),退还公款2.63亿人民币(旧币),占整个贪污总额的60.5%。4月底,县委、县政府宣告“三反”运动结束。在“三反”运动中,参加单位24个(包括农、工、商、行政等)379人,查出大小贪污分子119人。
“三反”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开展的首次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通过“三反”运动,有效抵制了旧社会遗留的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提高了人们对贪污腐败的警惕,教育并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干部,清除了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贪污腐化分子,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县委在总结“三反”运动时认为,榆社的“三反”运动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一是清除了贪污浪费的恶习;二是官僚主义受到批判,党员、干部、群众受到教育;三是通过“三反”运动中的民主讨论,交代关系、思想批评、总结教育、订立制度,纯洁了组织,与资产阶级划清了界线。
1952年7月8日,根据中共榆次地委关于巩固“三反”成果的指示,中共榆社县委召开了县级各机关、团体、企业部门共14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县县级机关党与革命组织内还存在非党思想作风,为巩固“三反”运动的成果。会议要求进行一次全县较大的组织整顿、思想整顿,要求组织学习《“三反”斗争充实了整顿内容》《党员修养第二章》和《荣誉属于谁的》三篇文章。要求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加强党对各个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和农村的政治思想领导,克服资产阶级的右倾麻痹思想,树立长期的阶级斗争观点;二是建立与加强党内外民主制度、干部工作制度,以及监察领导防止官僚主义发生的制度,按期召开领导与群众“见面”会议,开展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检举揭发出的重大问题与具体问题,要迅速、准确地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