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工商企业的提档升级和第二次改制
改革开放以来,榆社县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电力、化工、药业、食品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已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工业企业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企业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弱,名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引进技术和人才措施不力。为此,必须抢抓机遇,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和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在企业提档升级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后,实施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工商企业“第一次改制”。因当时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局限,存在有企业与职工关系未理顺、国有股份过大、股权过分散等问题,导致改制不彻底,企业活力和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2000年4月25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山西省委《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牢固确立工业富县、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以潜力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创新体制壮大龙头企业,择优帮扶培育骨干企业,盘活存量重组困难企业,优化环境发展民营企业,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实现支柱产业规模化、龙头企业集团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产品结构链条化,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使工业在县域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发展2个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纳税超2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培育7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纳税超百万元的骨干企业,扶持10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纳税超15万元的小型企业,全县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是:以潜力产品开发为切入点,集中扶优扶强,加快结构调整、提档升级进程。
(一)按照“小巨人、大集团”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省重点扶持的5万吨离子膜烧碱、余热发电二期、100亿粒药用胶囊、600吨药用明胶、5亿粒新特药提取灌装、4000头育肥牛场、1万头肉牛屠宰线、400吨冷库等潜力产品的发展。通过开发这些潜力产品,促进化工、药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的调整,构建起化工大县、药业大县、绿色食品大县的基本框架,实现支柱产业链条化、规模化和集团化。
(二)集中扶持培育7户骨干企业,扩充工业经济总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要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等手段,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集中扶持华榆食品厂、春康肉牛屠宰场、阿胶厂、云簇塑料厂、明胶厂、电表厂、国建化工厂等企业,使之成为本县销售收入超千万、纳税超百万的第二梯队骨干企业。
(三)要抓住省地发展潜力产品和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大好机遇,以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和扩张为载体,连接上游产品,发展终端产品,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进行联合和重组,逐步形成焦炭碳铵尿素——复合肥塑料编织袋、烧碱——离子膜烧碱——液氯——氯化聚乙烯等氯产品深加工、明胶——胶丸——铝箔——中成药(基地种植,药材加工)——印刷包装、畜牧养殖——屠宰加工——绿色食品四大系列产品链,加快县域经济和龙头企业特色县的建设步伐。
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措施是:
(一)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优势产品竞争能力。要对优势产品实行“两扶持”“一保护”。“两扶持”:一是扶持建立营销体系,推行“推销员制”“营销提成奖励制”“营销股份合作制”;二是扶持优势产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优势产品的宣传活动,推进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的上网销售步伐。“一保护”:即保护优势产品的商标和商誉。凡稳定批量生产的产品要全部申请商标注册,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开发省级以上名优产品5到8个,要创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保护、开发、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对在开发名优产品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政府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引深改革,创新体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人独资多元化企业体制。要通过员工入股、经营者入股、技术和智力入股、社会资本入股,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按照《公司法》要求,积极推进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公司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费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化工、胶丸两大龙头企业要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集团公司。二是推进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家队伍培养、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改变按行政隶属关系管理干部的体制,取消企业及其领导人的行政级别,建立按产权关系确定企业领导管理体制。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每个企业都要通过挂靠、联合、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挂钩,积极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四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要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重点抓好企业营销、成本、质量、资金和安全管理。要强化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
(三)强化服务,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配套改革。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开放水平。
2001年,根据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推进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国有资产、职工国有身份“双置换”为重点,以股权适度集中为手段,对企业进行“二次改制”。2001年2月22日,榆社县龙头企业胶丸厂正式改制为山西广生医药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王庭良同志当选为董事长,445名股东拥有股权1200万股。3月24日,该公司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全国各地有关客户以及省、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9月,城关村办的集体企业——华榆食品厂改制为华榆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让企业自主发展,经城关村委充分讨论,同意进行产权置换。资产评估后,净资产和负债基本持平,城关村决定零价转让该公司,保留土地,华榆公司每年向城关村缴纳土地租金。在该公司全体股东大会上,常玉岗当选为华榆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年,县化工总厂改组为山西榆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县电表厂进行股份制改组,成立榆社县腾达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同年,县元件厂、县丝织厂、县酒厂、县第二化工厂相继依法进行破产。2004年底,国有企业中1742名职工全部进行身份置换,15530万元国有资产从企业中退出(其中榆化公司保留国有股份300万元),国有土地全部进行挂牌或协议转让,全县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