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党组织建立前的社会矛盾和榆社人民早期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榆次接壤,西与太谷、祁县相依,南与武乡毗邻。全县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其中91%为丘陵山地,河谷、平川仅占总面积的9%。境内沟壑纵横,群峰壁立,复杂的地形环境和险要的地理地势,加上进退自如、易守难攻的特点,历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县境内的浊漳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成为养育榆社人民的母亲河。
榆社是“华夏文明之巢”,早在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四五千年前,这里曾是炎帝八世榆罔建立的古榆州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朝时,是商纣王叔父太师箕子的采邑。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和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均为榆社人。榆社还是化石之乡。全县各个乡镇均蕴藏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誉为“史前地球的生命信息库”。榆社民间九曲黄河灯阵延续2000余年,榆社阿胶熬制技艺流传千余年。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人文底蕴,孕育出了榆社特有的地域文化品牌,也孕育出榆社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务实的特有秉性。
由于受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榆社的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工商业发展十分落后,农业生产成为榆社人民生活的唯一来源。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封建王朝多次更迭,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境地丝毫没有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丝毫没有改变,封建地主贵族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就成为榆社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历史上榆社自然灾害频发,大旱、大灾之年赤地千里,五谷歉收甚至绝收,饥民饿死甚众,正所谓“哀鸿满野、饿殍遍地”。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四月到清光绪五年(1894)(己卯)秋,榆社发生干旱、洪涝、霜冻、冰雪、大风、地震等较大灾害就达50余次,其中明崇祯“辛未夏六月大蝗;冬大寒,雪深五六尺,树多冻死。戊寅正月朔,日食;夏有狼,十数成群,在野噬人”;清乾隆“辛巳闰六月十四日,雨伤禾稼,为荞麦杂蔬歉收。次年春,饿死人无算”;“光绪丁丑年饥馑,斗米二千,人死无算”。
进入近代以来,榆社同全国各地一样,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封建势力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更加激烈,农村高利贷剥削严重,封建势力通过赋税、差役及其他强行摊派,给百姓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土地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几乎全部为封建地主阶级所有,贫苦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有的被迫典卖土地、房产,甚至卖儿卖女,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更加严重。到1921年前后,农村高利贷剥削和土地兼并状况越来越严重,有人用“富者良田连片,穷者圪梁边堰”来形容当时的土地所有情况。其中榆社县西河窊村仅刘姓家族就占有土地近8000亩。土地的兼并集中,使大部分农户沦为雇工。落后的生产关系、残暴的封建统治、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得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劳动人民衣食不继,生活饥寒交迫,社会矛盾也愈发尖锐。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勤劳善良的榆社人民,辛勤劳动,世代耕耘。但他们在面对所受到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也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斗争。然而,广大的劳动人民由于认识不到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所有的这些斗争都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其斗争的目的单一、目标短浅。有的人面对剥削和压迫,自怨自艾、麻木不仁。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广大人民群众逐渐从麻木中觉醒,从而揭开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