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的继续开展
庐山会议之后,在“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的口号下,持续“大跃进”的局面再次形成。榆社县从1959年9月开始掀起的二次“大跃进”高潮,一直持续到1960年底。
农业方面的继续“大跃进”主要表现在:(一)曾经一度被遏制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命令主义又盛行起来。在农业遭遇自然灾害、粮食出现短缺的情况下,还继续实行高估产和高征购,使全县35%以上的生产大队收购了过头粮,使不少农民在完成征购粮任务后,连种子、口粮、饲料也无法保证,以致在第二年春天有不少人因为断粮饥饿发生了浮肿病,个别乡村还出现了人口逃荒外流等现象。(二)继续平调农村劳动力,搞不切实际的“大办”。1959年秋,榆社县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农村的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在秋收大忙季节投入到水利建设和社办企业上,致使秋收的劳力严重缺乏,粮食收打和管理不及时,普遍出现了粮食损失、霉烂现象。(三)由管理区基本所有制向人民公社基本有制过渡。在小社并大社中,有些地方随意向管理区摊派资金,抽调劳力,占用土地,重犯了“一平二调”的错误。
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主要表现在:竞相开展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竞赛活动和“开门红”“月月红”生产竞赛,加之盲目立项建厂,继续开展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致使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占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也造成了资金、粮食的巨大压力。在开展的大规模以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热潮中,虽然使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提高,但也出现了浮夸现象,助长了主观主义,使工业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
文教卫生方面的“大跃进”:在反右倾运动中,文教卫生部门也提出了超越实际的“跃进”目标,从1958年到1963年,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医院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都有所增长,农村社队从事文教卫生的民办人员相应增加,其他部门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过高过大的计划和目标,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给以后的国民经济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