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
从1941年起,敌后战场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日军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在其占领区进行所谓“治安建设”,将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作为主要的进攻对象,企图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反复的“扫荡”“清乡”,从而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日军也吸取过去的教训,把单纯的军事占领扩大为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面的殖民统治。为此,在华北大规模推行以“总力战”方针为指导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将沦陷区、游击区、抗日根据地划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未治安区”,并针对三种地区采取了不同的侵略和统治手段。对沦陷区,普遍加强汉奸伪组织的力量,强化基层的保甲制度,扩大警察特务组织,对一切抗日活动严加镇压;大肆掠夺、控制和禁运经济物资,加紧对中国人民的征敛搜刮;广泛进行思想文化上的麻醉欺骗。对游击区,主要采取“蚕食”手段,通过大量修筑公路网、碉堡群、封锁沟墙,隔断游击区和根据地的联系,随着军事推进,逐步扶持日伪组织,将在沦陷区的一套做法逐步在这些地区推行。对抗日根据地,则以军事“扫荡”为主,实行毁灭性的打击政策。
1941年3月到1942年,辽榆武公路两侧、榆社抗日根据地在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害,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清乡”所用兵力之多,次数之频繁,手段之残暴都是极为罕见的。1941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日军的“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中,太行区各抗日根据地基本上被分割、封锁,面积大大缩小,榆社县境内几乎天天有“扫荡”、日日有惨案。在日军的“三光”政策下,出现了许多“无人区”,在县城周边以及公路两旁的村庄,群众举村迁移,地不敢种,家不敢回,全部搬到了偏远的山庄窝铺里躲起来。同时,伪军也在各地大肆抓捕青年充当壮丁,成立警备队,还通过建立基层伪组织、伪政权,训练汉奸密探、扶植反动会道门,指使他们公开活动,来加强对榆社人民的统治。1942年3月,日军实施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加强对沦陷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控制,对游击区、根据地不断进行“蚕食”,扶持汉奸特务,强迫各村“维持”。日军再次占领榆武公路又修通了榆辽公路,从而使太行二分区和三分区被割裂封锁。日军在根据在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政策的过程中,把屠杀作为镇压和恐吓手段,不断制造血案。
黑峰村惨案:1941年10月5日,驻长治日军大肆“扫荡”榆社,在银郊、山庄、青阳平等村庄,与八路军部队发生了多次战斗。而后追八路军至辉教村,在辉教村附近残杀群众2名,将在村中搜到的八路军伤病员30名押至黑峰村,残忍杀害。
崇串村惨案:1941年12月,日军在崇串村杀死群众17人,烧毁房屋557间,抢烧粮食2.4万斤,抢杀牲畜116头,羊120多只。
此外,日军还加紧对占领区人民的经济封锁和文化掠夺,对文物古迹进行窃取和破坏。日军占领后,将有价值的佛像、古脊椎动物化石等窃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