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的改革

一、科技体制的改革

1982年,针对科技体制方面存在的与经济建设相脱节、阻碍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和影响科技人员才智发挥等诸多弊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发出了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的信号。

榆社县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表彰先进科技工作者,激发了科技人员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1982年12月9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科技模范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经验交流会,赵跃荣等27名科技先进工作者获奖。1983年9月13日,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从事农业、畜牧、兽医、农机、水利、林业、果树、蚕桑、节能等9个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民进行考核,255人参加了考核,成绩合格者评定为农民技术员职称。上述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1984年4月,郝北公社赵家庄大队青年农民赵跃荣,经过6年刻苦钻研,科学试验,成功研究出香蒲草和玉米远缘杂交,受到中国科学院朱凤绥教授好评,引起国际有关专家的关注,获山西省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之后,又相继发明西红柿n型法高产栽培技术,茄子第二次换叶新技术,旱地养泥鳅技术等49项,其中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奖。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以“西红柿n型法技术”为题材的电影,译制成五国文字,在美国、日本、苏联等国上映。共青团中央命名他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学科学用科学标兵”“星火带头人”,获国家星火奖、优秀科技奖,山西省重大科技发明奖、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奖等。

1985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1986年,榆社召开全县科技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共榆社县委、榆社县人民政府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结合本县实际情况,从改革科技体制入手,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加强农业科技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宏观指导,搞好科技管理;改革科技人员管理体制,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工作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等六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是放活科技人员。允许科技人员按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集体、个体科技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二是拓宽科研经费的筹措渠道。三是对科研机构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了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四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本年度,工业企业开发引进了22个新产品,县副食加工厂研制成功特鲜酱油,并获山西省“最佳调味品”称号;县丝织厂梅花牌白厂丝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印花丝条呢获全省纺织系统优秀新产品奖;韩村乡首次引进草鹅4000只,草滩试养获得成功。

全县科技体制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本身的活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但在改革的初始阶段,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还不够协调,长期形成的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科技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还有待不断挖掘和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