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在党的八大精神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群众,致力于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经过艰苦努力,顽强奋斗,全县的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到1957年已经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一五”期间,中共榆社县委始终把加速推进农业生产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从改造个体小农经济和提高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来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1957年3月4日至9日,县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了毛泽东关于“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农业大丰收,粮食打得多,副业收入也要多”的号召。此次会议有460人参会,会议经过大会报告、小组讨论,提高了对毛泽东号召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争取大丰收和林、牧、副全面发展的计划与措施。“一五”期间,全县还加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县、社两级普遍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推广适宜本地的良种、施肥、密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改进耕作制度,示范推广新农具。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农业科技的逐渐普及推广,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44万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收入上升到436.14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收入达到414元。

“一五”期间,全县还开展了“社社造林,户户栽树”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1957年8月15日,林业部授予榆社县“全国林业模范县”奖旗、奖状。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李长远在《山西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一个治理浊漳河的范例”的文章,介绍了榆社县绿化浊漳河的经验。至1957年底,全县有林面积26.5万亩,“四旁”(水旁、屋旁、路旁、村旁)树247万株,林业收入73万元,占到全县总收入的15%。

工商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经过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榆社县基本实现了手工业的合作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工商企业的发展后劲,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一五”期间,重点帮助工商企业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引导工商企业面向农村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随着农业合作社高潮的掀起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上马,工商企业转向了为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服务的方向,以满足农民对新式农具和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

交通邮电和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发展。“一五”期间,榆社县全面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1956年11月20日,榆社至太谷的一条简易公路通车,县城2000余人参加通车典礼仪式,庆祝榆社县的第一条公路通车。1957年,榆社县汽车客运站建成营运,全年客运量1200人次。同年6月,根据国家广播事业局和邮电部联合颁发的《利用县内电话线路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网的规定》,榆社县投资4万元,在县城东大街庙圪道1号筹建有线广播站。广播站占地900平方米,建房5间,王庆礼任站长兼编辑,配备播音员、技术员、线务员等共5人,由省提供70马力发电机1台,解决用电困难,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全县有20%的行政村通广播,有广播喇叭500多个。1957年12月22日,榆社县开展了以“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成立了“除四害”办公室,全县男女老少一齐上,白天黑夜一齐攻,半年共灭雀56万余只,灭鼠15万余只,积肥17万余担。“一五”期间,榆社县还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群众文艺创作的热情高涨,全县文化艺术的发展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榆社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圆满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于改变全县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基础,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总体经济基础落后,经济实力薄弱,尽管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工农业生产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加之党政部门对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曾出现程度不同的主观行事、急躁冒进等情况,存在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粮食增产的速度赶不上消费的需要、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比较薄弱、生产不够稳定等等。

中共榆社县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调整思路,并在接受教训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地委关于调整建设规模和速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坚持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的同时,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规定了发展生产的各项指标,安排了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改善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证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