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圣经批评的价值

二 重估圣经批评的价值

圣经批评从诞生起就是各种观点争论和冲突的战场,圣经批评的方法和观点曾取得压倒性胜利,但现在遭到广泛的质疑。人们可以不赞同圣经批评者的立场,但没有权利判断他们的信仰;现在的圣经解释可以不采用圣经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但不能绕开圣经批评,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圣经批评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信徒面临的信仰问题。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兴起的圣经文本勘定提出了圣经不同版本不一致,以及某些字句有歧义等问题。宗教改革开始的圣经翻译引起对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语法和文字的深入研究,新教鼓励信徒的自主理解圣经,在阅读中与上帝直接交流。启蒙运动进一步否定了基督教的权威,也否定了教会、宗教领袖或神学家们垄断圣经解释的权威。原来被权威解释所掩盖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人们的感觉好像是看穿了皇帝新衣,圣经好像暴露了它那高贵的赤身裸体,任凭人们指点。但是,皇帝的新衣既不是圣经作者的伪装,也不是默示他们的上帝的遮掩,而是人的理性的化身。历代的批评者如同那个说谎的裁缝为圣经制作了一件件新装,自己欺骗自己,人的理性遮蔽圣经启示。

在人类接触、熟悉圣经初期,权威的指导是必要的。在整个中世纪,教会是信仰的保姆,庇护圣经启示免遭异端的攻击、污染和歪曲,同时利用希腊哲学的理性解释启示真理。当人的理性成熟到不再需要保姆的庇护、不再相信权威的解释的时候,圣经真理以适合于理性成熟状态的方式向人类启示。这一新的启示方式是人类成熟的理性对圣经的提问,当理性提出的问题被理性自身一一解开,圣经真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普遍。

圣经批评作为19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向圣经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圣经的作者是谁?圣经(特别是摩西五经和福音书)在成书之前是不是经历了一个口传阶段?这个阶段对圣经作者有何影响?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圣经的写作有何影响?他们使用的语言和写作方法、风格有何特点?圣经的成书有没有一个编辑过程?编者是如何处理原始资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圣经是如何保存、翻译和传播的?如何理解圣经不同版本的差异?如此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圣经批评涉及神学、哲学、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史、比较宗教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众多的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圣经批评提出的问题和引起的讨论,人们对圣经的解释可能还停留在传统解经学的水平,或完全局限在神学范围之内。

提出和解答圣经批评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否认“默示无误”或圣经的权威;相反,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答,“默示”和圣经权威将获得更坚固和广泛的理性基础。但是,圣经批评在大多数问题上作出不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圣经批评的错误并不能抹杀它们问题的价值。在人类思想史上,问题往往比结论更重要,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这一评价标准也适用于圣经批评运动。圣经批评的前提和结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它使人们聚焦于它所讨论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是通往正确答案的必由之路。圣经批评者的探索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擦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人们分清理性的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避开他们的错误途径,进行新的理性探索。圣经批评是显明圣经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也许,上帝愿意人的理性先蒙蔽自己,然后启示人的理性自我解蔽。

圣经批评的思潮在学术界遭到有识之士的抵制,人们开始回到历史本身解释圣经。特别是The Tyndale Old Testament &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丁道尔旧约新约圣经注译》)、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释经者圣经注释》)和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to Old Testament & New Testament(《旧约新约新国际注释》)等丛书,逐段逐句释疑解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圣经历史批评的影响。本书的哲学批判得益于这些书中神学、历史学和语文学等方面的具体证据。

本书的“圣经历史哲学”有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否定地说,本书对圣经历史的解释说明圣经批评的哲学前提往往导致错误的解释;肯定地说,本书力图表明正确的圣经解释需要合理的哲学前提。在开始解释圣经历史之前,需要对本书依据的哲学前提做一交代。以下说明本书所依据的10个哲学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