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帐幕
第25至27章记录耶和华指示为他建造帐幕的“式样”(tabhnîth),如下图所示。[13]
帐幕(mishěkān)有圣所(miqdāsh)和外院两个部分,圣所又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是至圣所。圣所用皂荚木的竖板作围墙,用10幅幔子帐幕,幔子用细麻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制造(26:1),用山羊毛织的11幅幔子作罩棚(26:7)。罩棚的外罩是海狗皮作的顶盖,内罩是用染红的公羊皮做的顶棚(26:14)。“染红的公羊皮”象征赎罪羔羊的血,使全圣所都笼罩在赎罪的环境之中。
上图中B是至圣所的约柜,内置两块法版(25:16),上面放置“施恩座”(kappōreth),这个希伯来词的意思是“赎罪罩”,表示上帝接受罪的赎价。七十子圣经把kappōreth译作hilastērion(平息),表示上帝接受赎价而平息忿怒。
H是幔子,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织成,把至圣所和圣所外部分开(26:31—33)。只有摩西和亚伦才能进入至圣所。
在圣所外部,C是用精金包裹的香坛,大祭司每天早晚添馨香料,“作为世世代代常烧的香”(30:8);香坛上清橄榄油点燃着常明灯,“这要作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27:21)。D是供桌,用精金包裹,“常摆陈设饼”(25:30)。E是金灯台,仿造杏树形状,有六支分杈,“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25:33)。
圣所以外的院子中,F是铜制洗濯盆(30:18),供祭司洁净洗手用。G是皂荚木做的祭坛,用铜包裹,祭坛有四个角(27:1—2)。“角”(miqôǎ()和“天使”是一个词,象征四个天使保护圣所。
《出埃及记》35:4—40:38记载了帐幕建造过程。摩西按照耶和华指示的样式和尺寸,动员以色列入捐献从埃及掠取的金银财宝和他们的所有,组织能工巧匠精心施工,终于在“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完工(40:17)。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三个月后到西奈山,摩西在山上80天,帐幕至早在到西奈后的三个月后动工,历时5个月完工。摩西在西奈山上祈求耶和华以后不要离开他们,耶和华应许:“我必亲自和你同去”(33:14),耶和华要求以色列人为他造圣所,目的是“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25:8)。在帐幕建成的38年里,耶和华与摩西在至圣所直接见面交谈,在帐幕接受以色列人的祭献。
圣经批评者以为,《出埃及记》中有关帐幕的记载,不过是被掳后的祭司阶层把过去圣殿光辉投射到早期历史而编造的故事,属于P底本。摩西支在营外的帐棚,“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33:7)。圣经批评者说,这段记载是更早的E底本,说明早期以色列人根本没有造帐幕,只是搭了一个帐棚而已。圣经文本表明,“会幕”()îhel m(ad)只是建造帐幕期间的临时场所,帐幕建成之后,“会幕”一词不再出现。耶和华说:“自从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过殿宇,常在会幕和帐幕中行走”(撒母耳记下7:5)。这说明会幕和帐幕都是耶和华显示之处。
《新约》作者温故而知新。耶稣称上帝之国是“永存的帐幕”(路加福音16:9)。司提反见证说:“我们的祖宗在旷野有法柜的帐幕,是神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见的样式作的”(使徒行传7:44)。司提反为恢复帐幕的历史真相而牺牲了生命。彼得说,耶稣到人世实现了先知的预言:“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使徒行传15:16)。《希伯来书》说,耶稣作大祭司,更新了《旧约》中“圣所”、“帐幕”、“作圣所”、“灯台、桌子和陈设饼”和赎罪祭(8:1—5,9:2—15)。这些新约启示只能以《出埃及记》中建造帐幕和会幕的事实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