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世六阶段

2.创世六阶段

圣经第一章描述的创世是上帝对人类先民的最初启示,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完全依据现代语言来理解这一原初启示的文字意义,语文学考证因此是必要的。但是,创世毕竟涉及宇宙和地球起源问题,也不能认为圣经文字与人类现有的科学知识无关,甚至相抵触。我们遵循语文学考证与现代科普知识相结合的方法。

比如,“六天创世”听起来不符合宇宙起源的上百亿年时间,与神话无异。虽然希伯来文的“天”(yōm)是日常用语,表示一周中的一天,但创世“六天”并不是一个日常时间的概念,而是借用人能理解的日常术语,表示先人难以想象的漫长时间。《诗篇》中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同夜间的一更”(90:4)。《新约》的见证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后书2:8)“千年”也还只是当时人们所能想象的概略大数。即使在现代,人们也很难想象宇宙年代的漫长。史前时代口传的启示,用“一天”代表以数十亿年为时间单位的宇宙演化过程,如同当代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伊甸园之龙》中用24天等于10亿年的比率、把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现在的150亿年的历史压缩为1年。[4]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萨根的工作只是普及科学知识,那么《创世记》则用当时先民所能理解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我们不能、也不需要要求原始思维和现代科学相一致,但我们可以做一点圣经希伯来文的语文学考察,把叙述创世的原初语言的意义归结为现代科普知识的概念和命题,从而看到创世“六天”与宇宙演化六阶段之间的同构性(synmorphism)。[5]

(1)宇宙起源

圣经开始于“起初神创造天地”的庄严宣告。“起初”(běrêshîth)指绝对的开端,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存在物,各民族的创世神话都说创世之前已有混沌,神在混沌中生成。圣经从一开始就与创世神话划清界限,上帝“从无到有”(ex nihilo)“创造”(bārā),混沌不是创世之前的状态,而是上帝最初创造的“天地”,即天地未分的混沌。“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水面上”(1:2)。“空虚混沌”(tōhû wābhōhû)在圣经中连用,如“耶和华必将空虚的准绳、混沌的线砣拉在其上”(以赛亚书34:11),“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耶利米书3:23)。在先知书这两句中“空虚混沌”指荒原大地,而最初创造的空虚混沌被比作大地深渊。

这“地”虽是混沌,但已有空间位置,有上下之分:下有“渊面黑暗”,上有上帝之灵,“神的灵运行水面上”(1:2)。“灵”(rûach)是风,“运行”(rãchap)是飘动、飞行,“水面”指混沌一片。创世伊始,上帝之灵在混沌上面刮起宇宙风暴,这里面包含着无以言表的现代宇宙论的“黑洞”概念。

接着,“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1:3)。“神看这光是好的”,上帝第一次评价为“好”的。“这光”(ôr),是宇宙大爆炸瞬间的闪光,它撕裂了混沌的黑洞,“把光暗分开了”,“有晚上,有早晨”(1:4)。后来的先知见证说:“我造光,又造暗”(以赛亚书45:7),黑暗的混沌和爆炸混沌的宇宙之光都是上帝的创造,用现代的语言说,第一阶段创造出空间、时间和能量。

(2)星云被造

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混沌一片的“水面”被分割成“诸水”。“诸水”(mayîm)是对原始星云的形象描述,上帝在“诸水之间”创造了“苍穹”(1:6),“苍穹”(rāqîa)如同一道道拱门,把第一阶段的混沌分割成诸多原始星云。虽然宇宙可能有无数星云,圣经只关心地球星云(“苍穹以下的水”)和地球以外的星云(“苍穹以上的水”,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的“分开”(1:7)。“神称苍穹为天空”(1:8)。“天空”(shāmyîm)不是一开始创造段的“天地”(ēth hashāmayim wěēth hāārets),那还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此时的“天空”则是天(星云)与地(地球)之间的空间。

(3)地球被造

在第三阶段,上帝在地球上造出海与土地,“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来”(1:9)这些语言叙述了地球星云逐渐冷却、形成旱地和海的过程。原始地球上并出现了原始生命,“各从其类”,“类”(mîn)表示物种。圣经叙述的原始生命物种的先后发生顺序(1:11)是:从“青草”(deshe)到“菜蔬”(ēśebh)和“树”(ēts)。“青草”代表绿藻、蓝藻等最早的单细胞原生生物,而“菜蔬”和“树”分别代表真核生物和原始植物,其中包含“种子”、“果子”和“核”(1:11—12)。“种子”和“核”是同一个词zera,代表细胞核;而“果子”(pěrî)则代表植物的根茎。圣经的叙述符合地球上最早出现生物进化顺序。

(4)光体被造

在第四阶段,“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1:16)。18世纪的启蒙学者曾嘲笑圣经把太阳放在光的创造之后,但事实证明,应该被嘲笑的是他们。他们不懂得,这里的“光”(hamāôr)不是宇宙第一缕光(ôr),而是发光的星体。星体固然是大爆炸之后的星云凝固而成的,但对地球而言,第二阶段被造的外空星体不等于发光体,原始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很少时,外空星体的光线不能穿透大气层。直到地球上蓝绿藻的光合作用和某些细菌的分解作用致使大气层中氧气大量增加,大气层变得透明,外空星体才成为照耀地球的“星体”(1:16,kôkhābh)。星体是大爆炸很久之后的星云凝固而成的,地球上原生生物出现在太阳和月亮的照耀之前,这完全符合现在已知的地球演化过程。[6]

这一阶段被造的光体,即太阳和月亮之光,起到“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1:14)的作用,于是地球上有了日常意义上所说的“早晨”和“夜晚”。圣经的古代批评者追问在光暗分开之前,何来时间。[7]那是不了解“天”所代表的“阶段”;圣经批评者质疑日月光体被造之前,何来早晨和夜晚之别,这是不了解第一天的“昼夜”(1:5)代表第一阶段的混沌和光的区分,而与第四阶段的光体无关。

(5)动物被造

在第五和第六阶段,上帝创造出水里的、天空中和陆地上的各类动物。值得注意的是,水里和天空中的动物从“水要多多滋生”开始,(1:20)。圣经先描述海洋和爬行动物的被造,“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滋生的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大鱼”(tannîn)在圣经中是鳄鱼和龙等两栖动物,如“将水中大鱼的头打破,你曾砸碎鳄鱼的头”(诗篇74:13—14),“刑罚鳄鱼,就是那曲行的蛇,并杀海中的大鱼”,“砍碎拉哈伯,刺透大鱼”(以赛亚书27:1,51:9)。然后是空中动物的被造:“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1:10—23)。最后是陆地动物的被造:“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1:24)。

现代生物学证明,最早的动物起源于海洋,然后是走向陆地的两栖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再分化成鸟类和哺乳动物,直至在创世的最后阶段造人。圣经对动物被造顺序的记载,即使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也是理路简明、层次清晰的动物起源论。

总之,创世六天的记载用通俗、简明的文字,向先民们说明了从宇宙起源到人的被造的发生顺序。依次出现的自然现象和事物,是上帝使用前一阶段的被造物为材质而创造的,因此,不同阶段的被造物既有自然演化的连续性,又有上帝使它们“各从其类”的新创造。如果不是上帝的启示,先民能想出如此先进的思想,那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