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智慧和圣经信仰的一致性
启示的真理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这个问题让基督教哲学面临“合法性的危机”。争论的焦点是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在虔诚的信徒和自称无神论的哲学家中,都有不承认信仰与理性内在关系的观点。德尔图良说:“基督徒和哲学家有何相似之处?”[40]耶路撒冷和雅典有什么关系?帕斯卡说:“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不是哲学家和学院派的上帝。”[41]海德格尔出于相反的立场也认为“基督教哲学”是一个如同“木铁”(hölzernes Eisen)那样的自相矛盾的概念[42],他说:“就其彻底的自我提问的问题性(Fraglichkeit)而言,哲学必须在原则上是无神论的。”[43]吉尔松为基督教哲学的合法性辩护,他说:“只有从启示与理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才能赋予‘基督教哲学’一词以积极的意义。”[44]布隆代尔(Maurice Blondel)认为信仰处在超自然维度,而理性属于自然维度的认识,认识理性界限、并以信仰超越信仰的人才是基督教哲学家。[45]
在我看来,基督教哲学的可能性并不取决于理性与信仰是否有内在关系或超越关系,关键问题的是:何种理性?什么信仰?深得其师心传的伽达默尔说出海德格尔用无神论理性对抗信仰的深层次理由:“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在根本上是无神论,因为哲学反抗上帝。即使他把罪责(Schuld)当作人的此在的历史变动中的本质因素,也高度赞扬哲学不知何为‘罪’(Sünde)。哲学的‘无神论’的这种自我理解显然内在地反驳基督教对存在的理解,在那里,此在不被理解为是自立的,而与罪和恩典不相分离,服从上帝的召唤,感受上帝的恩典。(海德格尔)这一区别是拒斥……坚持这样的观点:没有基督教哲学。”[46]这道出了无神论哲学与“不知罪”的“自我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圣经的观点看,信仰上帝是理性的,反之则是非理性的。保罗的见证是:“故意不认识神”是“不合理的(mē kathēkonta)”(罗马书1:28)。加尔文说明“存心作恶,反抗上帝”的非理性所在:“这种愚拙不仅是由于虚妄的好奇心,也是由于假自信,与妄想超过人类认识限度的过度欲望”[47]。
圣经中的信仰与理性确有内在关系,但这种理性不是希腊人的智慧和“这世上的智慧”(哥林多前书1:22,2:6),也不是“按照人的传统”(kata tōn anthrōpōn tēn paradosin)的哲学(歌罗西书2:8),而是基督显示的“神的智慧”(哥林多前书1:24)。神的智慧可以说是救赎的理性,即用上帝使用理性的说服力达到救赎的目的。圣经充满这样的范例。耶和华与偶像崇拜者进行理性的、平等的辩论,要求“那些抬着雕刻木偶”的人“彼此商议”(以赛亚书45:2—21),“你我可以一同辩论,你可以将你的理陈明,自显为义”(43:26)。耶和华揭露偶像制造者“仿照人的体态”(44:13)造神,偶像崇拜出自人饱暖之余的私欲:“他把一份(树木)烧在火中,把一份烤肉吃饱。自己烤火说:‘啊哈!我暖和了,我见火了!’他用剩下的作了一神,就是雕刻的偶像。他向这偶像俯伏叩拜,祷告他说:‘求你拯救我,因你是我的神’”(44:15—17)。耶稣的宣讲充满理性,比喻具有逻辑的力量。拉姆说:“就逻辑形式而言,主使用了类比法(路加福音11:11—13)、归谬法(马太福音12:26)、排中律(12:30)、更真法(a fortiori,12:1—8)、蕴含法(12:28)和矛盾律(路加福音6:39)。”[48]
圣经中的理性既然是救赎智慧,不认罪的人不能接受,反倒把拒不认罪的自我理解贴上“人类理性”的标签,把救赎智慧排斥在理性范畴之外。先知称那些拒不承认合理、真实见证的人“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以赛亚书6:10),“有眼不看,有耳不听”(耶利米书5:21)。保罗说:“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哥林多前书1:21)。这里谈及的不是神的愚拙与人的智慧的对立,而是神的救赎智慧与人的理性自我蒙蔽的对立。在历代基督教哲学中也有这样的对立:或顺应“神的智慧”,用救赎智慧除去世人的自我蒙蔽;或顺应“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把理性排斥在信仰之外,自夸信仰的超理性或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