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先知书集大成(第1—6章)

2.同时代先知书集大成(第1—6章)

《以赛亚书》堪称公元前8世纪先知书的集大成。《约拿书》、《阿摩司书》、《约珥书》、《俄巴底亚书》、《何西阿书》和《弥迦书》中核心启示,如耶和华对偶像崇拜的忿怒,王国灭亡,人民被掳;耶和华对外邦的审判,上帝的宽恕和以色列人回归,上帝拯救剩余之民,万民归向锡安圣殿,等等,也出现在《以赛亚书》前5章之中。这些雷同和相似之处,或者表示这些同时代的先知们有相互交流和沟通渠道,或者说明不同先知得到的默示心心相印、不谋而合。不仅如此,《以赛亚书》有集同时代先知书启示之大成的卓越,以及震撼人心的特殊感染力。

如果把《以赛亚书》前5章谴责的“犹大和耶路撒冷”(1:1,2:1)罪恶理解为乌西雅当王时期的事情,似乎不符合历史书肯定乌西雅及其儿子约坦“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列王纪15:3,34)的现实。首先要看到,历史书同时也记载两王执政时“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15:4,35)的偶像崇拜风俗。其次要理解乌西雅去世时,约坦的儿子亚哈斯已经执政。《列王纪》说约坦“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15:33),亚哈斯在“比加十七年”即735年登基(16:1);“约坦二十年”,何细亚杀比加当以色列国王(15:30),是年应是亚哈斯四年,即公元前732年。但是,《列王纪》又说:“犹大王亚哈斯十二年,以拉的儿子何细亚在撒玛利亚登基”(17:1),按这一说法,亚哈斯应在743年执政。这两个记载相差12年。合理的解释是,公元前735年“登基”是亚哈斯单独执政,而在此之前与约坦联合执政8年(公元前743—735)。[27]就是说,乌西雅于739年去世时,亚哈斯已经当权4年。《以赛亚书》前5章谴责犹大国的罪恶,应发生在亚哈斯与约坦联合执政的8年之间。《列王纪下》说亚哈斯“登基的时候年二十岁”(16:2),这意味着他12岁时开始和约坦联合执政。《以赛亚书》中说:“我必使孩童作他们的首领,使婴孩辖管他们”(3:4),“孩童欺压他们”(3:12),这指少年亚哈斯当权。

历史书说,亚哈斯“效法以色列诸王所行的,又照着耶和华从以色列人面前赶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列王纪下16:3),犹大国“效法以色列诸王”的罪恶,可以解释为什么《以赛亚书》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谴责与《阿摩司书》和《何西阿书》对“以法莲”和“撒玛利亚”的谴责一样,集中在偶像崇拜(1:4,21,3:16—17,4:1)、社会不公(1:16—17,23)和腐败堕落(5:11—12)等方面。

北方先知用“茂盛的葡萄园”比喻耶和华赐予以色列的恩典(何西阿书2:15,14:7,阿摩司书9:14),用葡萄园的毁坏比喻以色列人的罪恶(何西阿书9:10,10:1,阿摩司书5:11,17)或对以色列人的惩罚(何西阿书2:12)。这一比喻在《以赛亚书》中演化为“葡萄园之歌”。开始是爱情的欢歌:“我所亲爱的(男性)有葡萄园在肥美的山冈上”(5:1),“他刨挖园子,捡去石头”(比喻救赎和拣选),“栽种上等的葡萄树”(比喻赐予产业),“在园中盖了一座楼”(比喻大卫王国),“又凿出压酒池”(比喻圣殿),“指望结好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5:2)。借此比喻,上帝发出正义之声:“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5:7);尤其谴责“他民中的长老和首领”:“吃尽葡萄园果子的就是你们;向贫穷人所夺的都在你们家中”(3:14)。最后以哀歌结束,国家灭亡,“被吞灭”,“被践踏”,家园“荒废”,失去了上帝关照,“荆棘蒺藜倒要生长”(5:5—6);大地“荒凉,无人居住”(9);田地贫瘠,“三十亩葡萄园只出一罢特酒,一贺梅珥谷种只结一伊法粮食。”(10)

亚哈斯开始执政的公元前743年,亚述大军已西征到巴勒斯坦,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王室档案记载遭到“尧底的亚撒利奥”(Azriau of Yaudi)的抵抗。[28]“Azriau of Yaudi”是“犹大的亚撒利雅”的亚述文变音。[29]《以赛亚书》和《约珥书》用同样眼光看待亚述人入侵。《以赛亚书》2:2—5与《弥迦书》4:1—5文字基本一样,《以赛亚书》2:6—22与《弥迦书》5:7—6:2的基本思想一样。两书都说犹大人“跪拜自己手所造的”的偶像(5:13,2:8);“邪术”和“占卜”(5:12)来自“东方的风俗,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2:6)。耶和华要毁灭犹大人引以为自傲和背叛的“资本”,从“马匹”、“车辆”(5:10,2:7),到“城邑”、“保障”(5:11,14)或“高台和坚固城墙”(2:15);以及“那不听从的列国”(5:15),包括从“黎巴嫩”、“巴珊”(2:13)和“他施”(2:16)得来的资源财富。如同其他先知,以赛亚把地震看作耶和华的忿怒,偶像崇拜者躲进山洞室穴,以“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2:10,19,21)。《弥迦书》说“山岭”和“冈陵”也要听到耶和华的话(6:1),“山岭和地永久的根基”要见证耶和华与百姓的“争辩”(2)。《以赛亚书》阐明耶和华和犹大人的“彼此辩论”,得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1:18)的结论。

与同时代先知书一样,《以赛亚书》预示上帝拯救以色列“剩余之民”。《以赛亚书》开始宣布上帝要在“锡安”留下“余种(tsārîdh)”(1:9);第4章预言耶和华之“苗”(tsemach)要为以色列的“余民”而“荣华茂盛”(4:2);但是,只有在“公义的灵和焚烧的灵,将锡安女子的污秽洗去,又将耶路撒冷中杀人的血除净”之后,“剩余”在耶路撒冷的人,“在生命册上记名的”,才能“称圣”(4:3—4)。

先知预言大卫王国的复兴,如《阿摩司书》预言上帝“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911);《何西阿书》预言以色列剩余之民要寻求“他们的王大卫”(3:5);《弥迦书》预言伯利恒要产生上帝的掌权者(5:3)。耶和华第一次向以赛亚显示明确指示,南国内剩余的人不足十分之一,“他要像橡树被砍掉,却留着残干”,“圣洁种子是残干”(6:13)[30]。这段话“残干”和“圣洁种子”指什么?问题的答案将在以后各章中,得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