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何耶大改革
当犹大王亚哈谢和他的侄子们被耶户所杀时,耶洗别的女儿、犹大国太后亚他利雅乘机“剿灭犹大王室”(列王纪下11:1)。只有亚哈谢的幼子约阿施被公主约示巴“藏在卧房里”;公主的丈夫、大祭司耶何耶大再把约阿施密藏在圣殿哺养(23:11—12),为大卫王室保存了一根独苗。亚他利雅是以色列史上惟一的实际女王,但圣经不承认亚他利雅是合法的王,说她“篡了国位”(列王纪下11:3),称之为“恶妇”(misha(ath,历代志24:7)。在她篡权的七年间,圣殿被拆毁,圣殿中圣物被用于供奉巴力(24:7)。
耶何耶大秘密组织推翻亚他利雅的政变。他利用利未人负责守卫圣殿的职权,与卫队的五个百夫长立约,又与“利未人和以色列的众族长”在圣殿立盟,发动宫廷政变。他们包围王宫,在圣殿膏立约阿施为王:“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hā(ēdhûth,即法版,11:12)交给他”,高呼:“愿王万岁!”(11:12)膏立仪式得到民众响应,“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14),亚他利雅“撕裂衣服”,气急败坏地冲到圣殿反扑,被带回到王宫处死。
约阿施登基时才七岁,耶何耶大掌握实权,推行宗教改革,发动民众清除偶像崇拜,捣毁巴力的庙和祭坛,杀巴力的祭司;祭司阶层“照摩西律法上所写的”行事(历代志23:18),恢复圣殿祭献和管理的规定。改革时期,“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21)。
约阿施要求清理和修复被亚他利雅败坏了的圣殿,但“利未人不急速办理”(历代志下24:5),修复工程进展缓慢。约阿施二十三年,他亲自下令恢复摩西律法中的十一税制,在圣殿前设立募捐箱(列王纪下12:8);祭司阶层负责受钱,而把修复圣殿工程承包给民间。约阿施的经济改革成效显著:“众首领和百姓都欢欢喜喜地将银子送来”(10),王宫书记和大祭司把“银子交给督工的”(列王纪下14),由他们雇佣木匠、瓦匠、石匠、铁匠、铜匠等工人。圣殿很快被修复,“将神殿修造得与从前一样,而且甚是坚固”(历代志下24:13)。剩余的钱被用来添置圣殿用具。完成圣殿修复之后,耶何耶大“日子满足而死。死的时候年一百三十岁”(15)。
耶何耶大改革依靠祭司阶层,缺乏先知运动参与。修复圣殿工程中暴露了祭司阶层不善行政的缺点,约阿施于是转向首领和民众寻求经济和劳务上的支持。耶何耶大改革没有清除民间的偶像崇拜的影响,“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列王纪下11:3)。耶何耶大死后,“犹大的众首领”公然要求约阿施恢复“侍奉亚舍拉和偶像”(历代志下24:17—18)。约阿施迁就民意,背叛了耶何耶大的改革事业。
在改革功亏一篑之际,先知奋起反对,但为时已晚,先知“引导”、“警戒”民众“归向耶和华”,“他们却不肯听”(24:19)。耶何耶大之子撒迦利亚受“神的灵感动”,在圣殿前发表谴责民众犯罪的演说:“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所以他也离弃你们”(24:20)。约阿施竟然指使民众在圣殿用石头打死撒迦利亚(21)。撒迦利亚临死(māweth)时说:“愿耶和华鉴察伸冤!”(22)
一年之后,耶和华果然为撒迦利亚伸冤:“亚兰的军兵虽来了一小队,耶和华却将大队的军兵交在他们手里”(历代志下24:24),薛哈王“杀了民中的众首领”(23);攻陷南国要塞迦特,逼近耶路撒冷。约阿施拿王宫、圣殿的财宝向薛哈进贡,才暂得平安(列王纪下12:17—18)。《历代志下》总结说,犹大国之所以不堪一击,“是因犹大人离弃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所以藉亚兰人惩罚约阿施”(24:24)。
亚兰人撤兵之后,耶和华的惩罚直接落到约阿施身上:臣仆们“杀他在床上”,“要报祭司耶何耶大儿子流血之仇”(历代志下24:25)。29年之后,约阿施儿子亚玛谢再遭同样下场,被耶路撒冷的叛党“杀了(mâth)”(25:27)。先知撒迦利亚的“死”(māweth,24:22)是“杀”的被动形式,这三个“死”字的关联留下一个神学的问题:约阿施背叛耶何耶大的忘恩负义是否连遭两代的报应呢?
这个问题在《旧约》中只有两可的答案。约阿施儿子亚玛谢登基时,不杀政敌的儿子(25:4),他遵循摩西律法:“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申命记24:16)。但耶和华也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20:5)。只是在《新约》中,我们才看到这一难题的确定答案。耶稣说,他所差遣的先知和使徒受逼迫和杀害,要“使创世以来,所流众先知血的罪,都要问在这世代的人身上,就是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坛和殿中间撒迦利亚的血为止”(路加福音11:50—51)。这就说明,上帝要追讨的父子之罪是世代相传的罪性;在旧约时代,继承父辈罪恶的君王必受耶和华惩罚。在耶稣为人类赎罪的新约时代,死不悔改的罪人要承受人类历史中不信、不义的罪恶,将受到永死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