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宫廷中的神迹

4.波斯宫廷中的神迹

希罗多德说,居鲁士攻陷巴比伦城。圣经批评者以此为证据,断定《但以理书》中“玛代人大流士年六十二岁,取了迦勒底国”的记载不是事实。其实这两个记载并无矛盾。据《历史》记载,波斯与米底王室联姻,居鲁士是米底王阿斯塔格斯(Astyages)的外孙,公元前558年推翻外公王权,统一两个王室。[27]但以理说巴比伦王国被“玛代人(即米底人)和波斯人”所分割背后的历史事实是,波斯帝国有一个短暂的米底王和波斯王并立时期。居鲁士率领米底和波斯联军于539年攻陷巴比伦城,立米底王族薛西斯(圣经译作亚哈随鲁或Ahasuerus)的儿子、62岁的大流士(dāreyāwēsh,即“王家惟一人”)为巴比伦王留守,居鲁士本人则以波斯王身份统帅大军南下。《但以理书》的文字透露这一事实:大流士“取了迦勒底国”(5:31)。“取了”的亚兰文qabbēl的确切含义是“接收”;又说:“玛代族亚哈随鲁的儿子大流士立为迦勒底国的王”(9:1),“立为”是希伯来文被动形式hāmêlakh,意思是“使他被立为”。这两个动词表示“玛代人大流士”的王权来自一个比他更有力量的人,即波斯王居鲁士。“英王本”的注释说:“居鲁士野心勃勃,在别国征战,大流士因而得到国王的头衔,实际上国王是居鲁士。”《但以理书》还说:“大流士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6:1)。“随心所愿”暗含僭越之意,这是说大流士代行居鲁士“治理通国”的大权。大流士当巴比伦王不到2年(539—538年),居鲁士于537年班师回巴比伦城后即取而代之,自称是“世界之王,正统之王,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天下四方之王”。

大流士王重用但以理当总长,管辖群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6:3)。米底各级官员嫉妒这个犹大人掌权,游说大流士王立法三十日内禁止宗教崇拜:“若向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7)。这一禁令表面上要树立大流士王的权威(禁止崇拜“王以外的人”可能针对居鲁士),实际上是专为但以理设立的陷阱。他的政敌知道,但以理不可一日不拜他的神,而外邦人可以在30日之内不闻不问他们的神。

但以理不顾禁令,在家中面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6:10)。这个私家隐秘被政敌告发。大流士王虽有心保护但以理,也不得不按章行事,因为“玛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15)。但以理被投进狮子坑,大流士王彻夜不眠,次日黎明,赶往狮子坑,“哀声呼叫”:“永生神的仆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侍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吗?”(20)回答是肯定的。“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神”(23)。

上帝“封住狮子的口”(21)是神迹,但不违反自然规律,因为狮子并不必然吃人。但以理的政敌大概争辩说,坑里的狮子已被人驯服。大流士命令他们也到狮子坑里试一试,他们“还没有到坑底”,就被狮子撕咬粉碎(24)。

在铁的事实面前,大流士“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战兢恐惧,因为他是永远长存的活神,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他庇护人,搭救人”(25—27)。这首颂歌是尼布甲尼颂歌的姊妹篇,它可以解释居鲁士释放以色列人回归诏书(历代志下36:23,以斯拉记1:2—4)的历史根源。居鲁士不可能对犹大人的上帝在波斯宫廷的神迹和前任的诏书一无所知,但以理在波斯宫廷“大享亨通”的显赫地位一直持续到“居鲁士在位的时候”(6:28),居鲁士的决策不可能不受但以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