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动员和精神激励
《约珥书》和《俄巴底亚书》是犹大国先知作品,很多研究者以为两书是被掳后所作,理由是先知预言“被掳”后的回归。其实,“被掳”和“回归”的话题在每一部先知书中都有;如果按照圣经批评者的逻辑,每部先知书都应是被掳后的作品了。掳掠战俘为奴是古代战争的常态,早在公元前9世纪,亚兰人掳掠以色列人为奴(列王纪下5:2),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掳掠犹大王约兰的王室(历代志下21:17)。在公元前8世纪的混战中,亚述帝国掳掠亚兰人(16:9)。以色列国灭亡之前,北部的居民(列王纪下15:29)和约旦河东岸的以色列人就已被掳到亚述国(历代志上5:26);灭亡之后,以色列国民被系统地掳掠到亚述腹地(列王纪下18:11)。犹大国民在亚哈斯时期被以色列国(历代志下28:8)和以东人(17)掳掠。
先知书所说的“被掳”并不全指公元前6世纪耶路撒冷居民被巴比伦帝国掳掠。比如,《阿摩司书》谴责非利士人“掳掠众民交给以东”(1:6);书中关于“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7:17)的预言指以色列国民不久将被掳掠到亚述帝国。同样,先知书预言的“回归”(shûbh)也不全指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事件。比如,《阿摩司书》中传达耶和华的应许:“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掳的归回”(7:14),这是对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重享平安的祝福。《约珥书》(3:1)和《俄巴底亚书》(1:20)中关于被掳回归的预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鼓舞犹大国民的必胜信心和被掳在外犹大人的重返希望。
(1)战争惩罚
《约珥书》开始描述的悲惨景象是亚哈斯执政时期的写照,“剪虫剩下的,蝗虫来吃;蝗虫剩下的,蝻子来吃;蝻子剩下的,蚂蚱来吃”(1:4)分别指亚兰国、亚述国、非利士人和以东人相继为患。战争毁坏百姓家园,土地荒芜。尤其是“有一队蝗虫”危害最烈,它们“又强盛,又无数,侵犯我的地。它的牙齿如狮子的牙齿,大牙如母狮的大牙”(1:6)。这支大军“又大又强”(2:2);骑兵势不可挡:“它们形状如马,奔跑如马兵”(4);攻陷城池:“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7);行军迅猛:“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8)。
先知约珥承认亚述大军是耶和华惩罚列国的工具:“耶和华在他军旅前发声,他的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强盛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1:11)与《阿摩司书》一样,“耶和华的日子”既是上帝惩罚,又是上帝恩典:“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2:2)。这句话和以后的“地震天动,日月昏暗,星宿无光”(10)、“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31)、“天地就震动”(3:16)等句,表明约珥生活在公元前750年大地震之后不久。他和阿摩司一样,用“那日黑暗没有光明”(阿摩司书5:18)表示耶和华惩罚的可畏。约珥并把上帝宽恕的恩典形容为黑夜过后“晨光铺满山岭”(2:2)。
(2)呼吁犹大人悔改
犹大人得到宽恕的必要条件是认罪悔改。《约珥书》形容中兴时期的犹大国的安逸享乐是“好酒的人”、“酒醉的人”;现在他们“甜酒”被断绝(1:5),因为“葡萄树”和“无花果树”被蝗虫毁坏(7)。犹大国民要“清醒哭泣”(5)。“农夫”和“修理葡萄园的”要“惭愧”和“哀号”(11)。“农夫”指普通民众,而“修理葡萄园的”比喻祭司阶层。由于祭司和利未人一直是犹大国的中坚力量,约珥号召祭司在圣殿前“腰束麻布痛哭”(13),并在全社会宣布“禁食”和“严肃会”,“招聚长老和国中的一切居民”到圣殿“向耶和华哀求”(14)。所有这些举哀的仪式都表示认罪悔改。《约珥书》通篇没有谴责偶像崇拜,但如参照历史书的记载,《约珥书》要求的悔改直接针对亚哈斯败坏圣殿的罪行。“祭司乌利亚”照着亚哈斯送回的图样,在圣殿建造大马士革祭坛(列王纪下16:11)。亚哈斯回来后指示祭司乌利亚在这座“大坛”上献“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国内众民的燔祭素祭奠祭”,“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洒在这坛上”;亚哈斯只在传统的铜坛上“求问耶和华”(15)。先知作者说:“祭司乌利亚就照着亚哈斯王所吩咐的行了”(16)。正是针对圣殿的祭司只向外邦祭坛、而不向耶和华献祭的罪恶,《约珥书》说:祭司“要来披上麻布过夜”表示悔罪,“因为素祭和奠祭从你们神的殿中断绝了”(1:13)。
(3)上帝的慈爱和荣耀
既然亚述大军只是耶和华惩罚罪恶的工具,那么以色列人只要真心悔改,“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一心归向”耶和华(2:12—13),耶和华就“后悔不降所说的灾”,“留下余福”(13—14)。耶和华宽恕以色列人,固然出自合约之爱:“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13);但也不使耶和华的产业受羞辱,不让外邦管辖他们,不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2:17)以显示“我以外并无别神”(27)的权能和荣耀。
亚述人不自觉地充当上帝工具,因而一路胜利,但他们存心杀戮掳掠,“臭气上升,腥味腾空”,耶和华要惩罚“他们所行的大恶”,把这支“北方来的军队”驱逐到“干旱荒废之地”;东到地中海(“东海”)西岸、南到死海(“西海”)的亚述帝国必将灭亡(2:20)。
耶和华对“锡安的民”作出四项应许:第一,“为你们降下甘霖”(23),丰产丰收;第二,“摆脱外邦军队的侵扰”(25);第三,“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最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32)。可以说前三项应许在旧约时代实现,而最后的应许则指向未来的新约时代,因为那时上帝拯救“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拣选“剩下的人”(32)。
(4)必胜信心
针对亚哈斯的屈膝投降政策,《约珥书》号召“万民”:“要预备打仗,激动勇士,使一切战士上前来。要将犁头打成刀剑,将镰刀打成戈矛”(3:9—10)。约珥预言的决战毋宁说是战斗,不如说是耶和华的审判。但是,书中预言的审判不是末日审判,而是犹大国近期胜利的前景。
约沙法谷是耶和华“审判四围的列国”(12)之处。“约沙法谷”按字面意义是“审判之谷”,不是真实地名,但也不是凭空的虚构。耶路撒冷周边的山谷曾受地震影响,“日月昏暗,星宿无光”(3:15)。约珥把那时的景象看作“耶和华的日子临近断定谷”(14)。“约沙法谷”朝向锡安山,因此约珥又说:“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从耶路撒冷发声,天地就震动”(16)。耶和华审判的日子就是在锡安山上的显圣和荣耀。耶和华的审判一方面“作他百姓的避难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16),另一方面使犹大国山河富饶,连约旦河东岸荒芜的“什亭谷”也被圣殿流出的源泉所“滋润”(18)。
《约珥书》开始用庄稼绝收表示敌人的暴行,结尾用丰收象征上帝的报复:“开镰吧!因为庄稼熟了;践踏吧!因为酒醡满了”(13)。酒醉流溢出的葡萄酒象征无辜人的血。耶和华审判的敌国除埃及和以东外,还包括“推罗、西顿和非利士四境的人”(4),因为他们“将犹大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希腊人,使他们远离自己的境界”(6),所以他们的儿要“卖给远方示巴国的人”(8)。推罗和西顿是腓尼基航海民族,非利士人属于希腊民族,被掳掠的犹大人被他们卖到希腊,符合当时海上奴隶贸易的事实。他们后代中的一些人被巴比伦人或波斯人当奴隶卖到非洲内陆的示巴国(现在的埃塞俄比亚),也是可以相信的事实。
《阿摩司书》说非利士人多次“把掳掠众民交给以东”(1:6),《历代志下》记载“以东人又来攻击犹大,掳掠子民”(28:17),这就说明以东人是掠夺和买卖犹大人为奴隶的另一罪魁祸首。《约珥书》咒诅“埃及必然荒凉,以东变为凄凉的旷野,都因向犹大人所行的强暴,又因在本地流无辜人的血”(3:19)。学者对埃及和以东的罪行有很多猜测,如果对照《俄巴底亚书》来看,答案一目了然。
(5)谴责以东
以色列人与以东人关系恶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摩西把以东人当“弟兄”(民数记20:14),上帝不许以色列人占领以东人土地。直到扫罗时期,以东人成为侵扰以色列人的“仇敌”之一(撒母耳记上14:47);但扫罗仍重用以东人多益担任“司牧长”(21:7),多益作为屠杀亚希米勒祭司家族的主谋和凶手,可能致使大卫王国彻底与以东决裂。大卫和犹大国共发动三次征服以东的战役(撒母耳记下8:13,历代志下20:23,列王纪下14:7),亚玛谢王征服以东的最后一次战役杀死一万以东人,还把一万名战俘从山崖上“摔碎”(历代志下25:12),两国结怨愈深。
犹大国力衰落之际,以东人趁火打劫,为虎作伥,他们像跟在狮子后面获取腐尸的豺狗一样掳掠俘虏。《以赛亚书》暗示,为了报复犹大人曾虐杀以东战俘,以东人可能屠杀犹大战俘向他们的神献祭(34:6)。《俄巴底亚书》审判以东人说:“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15),可能也是指这桩暴行。书中谴责以东人与犹大的敌人“结盟”(7),在“外人”和“外邦人”侵入犹大国时“与他们同伙”(11),“向兄弟雅各行强暴”(10)。
书中宣布了以东“八不当”罪状:“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不当说狂傲的话”,“不当进他们的城门”,“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12—14)。这些话都在谴责以东人趁火打劫、掳掠和杀害犹大人。这些谴责与巴比伦人围攻和毁灭耶路撒冷时先知对以东的审判(耶利米书49,以西结书25,等)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俄巴底亚书》最后两句:“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在西法拉中被掳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20—21)。这不是指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因为那次被掳与以东人无关,他们的回归与文中“锡安山”对“以扫山”的审判也没有关系。如果这句话针对亚哈斯时期以东人掳掠和贩卖犹大人为奴的罪恶,那么这一审判就顺理成章了。这句话中的“西法拉”,学者多以为指西班牙,如果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人的被掳也与以东人无关。如果“西法拉”(Sepharad)是“从米沙直到西发东边的山”的“西法(Sephar)”(创世记10:30)的变音,当时这一区域属于以东毗邻的埃及,那么便能理解《约珥书》中说的埃及和以东“都向犹大人所行的强暴”(3:19),系指他们共同欺压和杀害犹大奴隶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