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逃脱的背叛
摩西后来回顾从西奈山出发后的行军路线是:通过巴兰旷野(即申命记1:19:“那大而可怕的旷野”),经过西珥山,历时11天(申命记1:2),来到加低斯巴尼亚(即“加低斯”)。此地与亚摩利人的南部边境接壤。耶和华命令以色列人由此进入应许之地(1:20)。摩西即派12个支派的首领当探子深入迦南地侦察。探子们从亚摩利人的山地进入约旦河东岸的迦南平原,从平原南端的利合走到北端的哈马口,共40天,回到加低斯(民数记13:26)。他们带回两种相反的意见。10个支派的首领承认迦南“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13:27),但不能进入,因为“那地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宽大”(28),他们甚至夸大事实,说那里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是“吞吃居民之地”(32),还有“伟人的后裔”亚衲族人,在他们面前“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13:33)。只有犹大支派的迦勒和以法莲支派的约书亚认为“我们足能得胜”(13:30),“有耶和华与我们同在,不要怕他们”(14:9)。
以色列全会众只相信被10个探子夸大的敌情,“那夜百姓都哭号”(14:1),第二天“向摩西、亚伦发怨言”,更抱怨“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甚至要另立首领带他们折返埃及(3)。迦勒和约书亚劝阻他们“不可背叛耶和华”(14:9),“但全会众说:‘拿石头打死他们二人!’”
(10)。
在危急关头,“忽然,耶和华的荣光在会幕中向以色列众人显现”(14:10)。耶和华谴责以色列百姓“藐视”他、“不信”他的叛乱行径(11)。与处理西奈山下叛变时一样,耶和华通过他和摩西的交谈,道出他赦免以色列人的那两条理由,另有一条西奈立约时对摩西的宣告:“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14:18,参见出埃及记34:6),耶和华一如既往地按照“大慈爱赦免这百姓的罪孽”(14:19)。
耶和华同时也曾宣告:“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14:8,参见出埃及记34:7—8)。“直到三四代”不是要子偿父债,而是因为消除父辈恶劣影响通常需要三四代时间。耶和华赐予旷野中的以色列人特别恩惠,只追讨一代的罪孽。探子们在迦南的四十天使以色列人疏远耶和华,按照“一年顶一日”的报应;“你们要担当罪孽四十年”,即“在旷野飘流四十年”,20岁以上的人除迦勒和约书亚外都死在旷野,下一代人才进入应许之地(29—35)。
耶和华直接惩罚“报恶信的人”,他们“都遭瘟疫,死在耶和华面前”(37)。以色列集体也遭到直接惩罚。他们不听摩西劝阻,冒险进攻迦南地。迦南人可能分两路反击,东路亚摩利人在西珥山打败以色列人(申命记1:44),西路亚玛力人和迦南人在“何珥玛”(“毁灭之地”,民数记14:45)打败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被赶回到加低斯(申命记1:46),沿原路向南撤退。
惩罚以后是耶和华的管教。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出埃及记34:6),他不仅不追讨第二代的罪,而且教育他们脱离父辈的恶劣影响。第15章关于赎罪祭和安息日的规定,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针对“你们到了我所赐给你们居住的地”(15:2)的下一代以色列人的教化。比如,一个在安息日捡柴的人,耶和华命令“全会众要在营外用石头把他打死”(35)。律法中虽有“凡在安息日作工的,必要把他治死”(出埃及记31:15)的条文,但被付诸执行在圣经中仅此一例,目的是“乱世用重典”,教育年轻一代严守纪律。后世的法利赛人不顾环境变化,禁止在安息日行善救人,以致与“安息日的主”(马太福音12:7—8)发生尖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