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代人的过渡

2.两代人的过渡

《士师记》与《约书亚记》的衔接非常紧密。《约书亚记》记载在各支派的土地之中和之外,都有迦南人未被赶出,他们或为以色列人作苦工(16:10,17:13),或与以色列人同住共处(15:63),或占有单独地盘(14:12,17:16)。以色列人不容许最后一种情况,于是约书亚把亚衲族人的山地分给犹大支派的迦勒,亚衲族人居住在“宽大坚固的城”(14:12);迦勒赶走亚衲族人,把他们的地盘命名为希伯仑(13—15)。其中关键一战是攻克要塞底璧,迦勒侄子俄陀聂请缨作战,成功后迦勒按诺言把女儿嫁给俄陀聂(15:16—17)。约书亚并命令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夺取他们土地中迦南人靠铁车保护的城镇(17:18)。

《士师记》第1章记载征服迦南的一代在“约书亚死后”继续夺取外族人占据地盘的三次战役。耶和华并没有亲自指挥,而通过乌陵和土明的征兆指示“犹大当先上去”[35](1:2)。犹大支派一马当先,联合兄弟支派西缅,先在便雅悯支派辖地比色[36],杀了1万迦南人和比利洗人(1:4),后来又击败前来支援的亚多尼比色(即“比色之主”),他应是约书亚曾在南方战役中打败的“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即‘洗德之主’)”(10:3)的继承人。犹大军队俘虏了他,把他“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1:7);这是说犹大军队乘胜攻克耶路撒冷之后,把他杀死。但犹大军队撤离(“下去”),为了“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9),这是说犹大人平息希伯仑山区的迦南人叛乱。犹大和西缅联军一直追击到希伯仑山区南端的迦南人城市洗法,“尽行毁灭”,更名为何珥玛(1:17)。

犹大军队接着挥师北上,扫荡东部沿海地区,一度攻取约书亚时代没能夺取的非利士人在东部沿海的据点(约书亚记13:3)迦萨、亚实基伦及其西北的以革伦(士师记1:18)。这是第二战役。

第三次战役由以法莲和玛拿西两兄弟支派攻取辖地内的伯特利,他们重施耶利哥的间谍计,“恩待”一个城中人,靠他指路潜入城中,“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1:25)。

圣经说“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1:19);但非利士人和迦南人、西顿人不久夺回第二战役中失去的土地(3:3)。表面上的原因是“他们有铁车”,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上帝的意志。圣经说:“耶和华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那不曾知道与迦南争战之事的以色列人,好叫以色列的后代又知道又学习未曾晓得的战事”(3:1—2)。对一个民族而言,“知道”(yādha)和“学习”(lāmadh)战争,需要几代人的训练,才能形成尚武的传统。以色列人在埃及400年为奴,完全没有战争经历。迦南战争训练了一代人的军事才能,他们带领下一代与外族人争战,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练,其意义并不在于征服更多土地,而在于向下一代传授战争经验,培养尚武传统。这次演练培养出来的犹大人军事首领俄陀聂后来成为第一个士师。如果没有后来士师的战争本领(如战争动员,以少胜多的谋略,带领勇士,调兵布防,等),以及士师时代沿袭的尚武传统,以色列民族在四周强敌的包围中根本不能生存。以色列社会之所以能够在内忧外患中延续三百多年,而且在大卫时代勇士辈出,不能不说是上帝准备的恩典。

以色列人没有赶走外族人的另一深层次原因是他们没有遵从誓约。耶和华派使者责问他们说:“我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的约,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2:2—3)这是在谴责以色列人容忍被征服迦南土地上的崇拜偶像。当时征服一代的人还在,他们听到上帝的谴责,“百姓就放声而哭”(2:4),此时的“放声而哭”与当年听到探子的错误信息而“哭号”(民数记14:1)用的是同一个词bākhāh,在这两个场合,以色列人前途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