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一代的悲剧

5.亡国一代的悲剧

巴录书补记的耶路撒冷陷落后的耶利米经历(第40—44章)不是无关紧要的片段,这些记载透露了耶利米个人与民族不可分割的悲剧。耶路撒冷陷落时,尼布甲尼撒关照手下优待耶利米。他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先从王宫的护卫兵院中释放耶利米(39:14),后又从被掳人群中挑出耶利米,亲手解开他身上的锁链,任他选择去向:若去巴比伦,“我必厚待你”,“你以为哪里美好,哪里合宜,只管上那里去吧”(40:4)。耶利米宁愿留下与同胞一起受苦难。他的选择毋宁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爱国主义者,倒不如说因为他是上帝的苦难仆人。

巴比伦帝国设立行省,管理犹大地、摩押地和在以东地居住的犹大人,曾保护耶利米免于约雅敬杀害(26:24)的基大利被任命为省长(40:5)。主战派展开游击战反抗巴比伦统治,其中一支由以实玛利领导,受亚扪王巴利斯指使行刺基大利。另一支游击队领导人约哈难向基大利通报消息,基大利却不肯相信,在和以实玛利吃饭时被刺杀,基大利身边的犹大人、巴比伦士兵,甚至前来悼念圣殿的撒玛利亚人,一同遭屠杀。以实玛利劫持受基大利保护的犹大王室公主和百姓,向亚扪方向逃窜,中途被约哈难的游击队解救。

约哈难和难民惟恐巴比伦人的报复,遂流亡埃及。他们请求同行的耶利米求告耶和华。耶利米得到的信息否决了他们的流亡计划:“凡定意要进入埃及在那里寄居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无一人存留”(42:17)。但约哈难和“何沙雅的儿子亚撒利雅”(可能是祭司)等“一切狂傲的人”(43:2),一口咬定耶利米说谎言。他们把耶利米、巴录和难民一起带到尼罗河三角洲的答比匿。耶利米按照耶和华指示,把几块大石头藏在法老宫门的灰泥里,用此象征行为预言,耶和华“必召我的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43:10),攻击埃及地,焚烧埃及神庙和柱像。

在答比匿的犹大人无视耶利米的警告,供奉埃及偶像天后。耶利米责问:“你们列祖的恶行,犹大列王和他们后妃的恶行,你们自己和你们妻子的恶行,就是在犹大地、耶路撒冷街上所行的,你们都忘了吗?”(44:9)他们“理直气壮”的回答着实令耶利米大吃一惊:“我们定要成就我们口中所出的一切话,向天后烧香、浇奠祭,按着我们与我们列祖、君王、首领在犹大的城邑中和耶路撒冷的街市上素常所行的一样,因为那时我们吃饱饭、享福乐,并不见灾祸。自从我们停止向天后烧香、浇奠祭,我们倒缺乏一切,又因刀剑饥荒灭绝”(17—19)。面对如此顽梗的一代,耶利米只能指望后代将验证“谁的话立得住,是我的话呢?是他们的话呢?”(28)

历史证明,耶利米在埃及所说的话“立得住”。法老合弗拉于569年被尼布甲尼撒击败,回国后被“他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即阿玛西斯(Amasis,570—526年)所废黜和杀害;尼布甲尼撒接着入侵埃及,一度占领答比匿、伯示麦等城市。至于流亡埃及的亡国一代,耶利米说他们“无一人存留”、“必因刀剑饥荒所灭,直到灭尽”(44:27);耶利米同时说:“从埃及地归回犹大地的人数很少,那进入埃及地要在那里寄居的,就是所剩下的犹大人”(28),这是指亡国一代的后裔和后来的移民,他们在历代战祸和灾难中顽强生存和繁衍,罗马时代的菲洛和约瑟夫是这些“剩余之民”的代表。

耶路撒冷被毁后亡国一代继续犯罪,与新约时代的犹太人处境极为相似:两者都用武力反抗征服者,谋杀那些主和、妥协的同胞,却受异姓王的指示(希律王是以东人);首领、祭司和民众都恪守陈规恶俗,却“没有懊悔,没有惧怕”,没有遵行耶和华和他们先祖“设立的法度律例”(44:10)。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横亘着600年的漫漫长夜,耶利米和耶稣分别位于苦难历史的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