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集体哀歌的方法

1.解读集体哀歌的方法

《诗篇》中集体悲歌记录被掳苦难处境中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的情感交流,即,一方面,以色列向上帝倾诉、求告;另一方面,上帝对未来的应许和祝福。相比而言,《耶利米哀歌》尚无《诗篇》中集体哀歌的双向交流启示。耶路撒冷毁灭时耶利米的五首哀歌表达哀恸、悔恨、震惊、无奈等百感交集的情绪。最后,“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的未来希望,面对“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5:21)的残酷现实,变得渺茫无期。然而,《诗篇》中集体哀歌中却有对上帝的恩典和拯救的确信和赞颂。

据威斯特曼的研究,哀歌的结构有六部分:求告,抱怨,回顾,发愿,应答和赞恩。[5]哀歌的这一结构很难适用于某一首哀歌,但可适用于对《诗篇》中集体哀歌板块的分析。比如,豪夫曼成功地说明第42和43首同是一首哀歌。[6]在我们看来,第42—49这几首标明“可拉后裔”的诗可视为一个板块。这一板块从第42首的绝望,转到第43首的希望,第44首接着祈求上帝实现这一希望:开始于对上帝过去救赎的回顾,结束于“凭你的慈爱救赎我们”(44:26)的祈求。再接着,通过对大卫君王过去荣耀的回忆(第45首)和对耶和华庇护的赞颂(第46首),展望耶和华在锡安当王的未来(第47—48首),最后诗人以“智慧的言语语”训诲激励同胞得救的信心(第49首)。除第42—49首之外,集体哀歌还有四个板块:第73—83首“亚萨的诗”;第84—89首“可拉后裔的诗”(其中第86首借用大卫的诗);第90—94首匿名诗(第90首借用摩西之名);第129—137首匿名诗(第131,133首借用大卫的诗)。这些板块都有威斯特曼所说的六个部分。

板块分析法可打消哀歌和其他文类的界限,以哀歌作为关节点,与前后的赞歌和史诗等其他文类的诗歌组成一个板块。在这一板块中,人先向上帝发问,上帝作出应答,人再表达希望、感恩、颂扬。这一结构类似于先知书中的“决疑式对话”(casuistic-dialectic)。[7]比如,《哈巴谷书》向上帝发问:“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1:2)“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1:13)《玛拉基书》提出一系列问题:“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1:2)“这是为什么呢?”(2:13)“公义的神在哪里呢?”(2:17)“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3:2)《诗篇》中的集体哀歌提出类似问题,耶和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诗人的回应,显明后期先知书中同样的启示:上帝信守与大卫的约定,必赐福、护佑大卫的子孙,审判以色列的敌人,恢复耶路撒冷的荣耀。可以说,集体哀歌板块中的启示上接先知时代的启示,下开祭司时代的拯救。

按照应答式的结构,我们分析、解释“亚萨的诗”、“可拉后裔的诗”和第129—137首诗等三个板块的四个历史主题:第一,上帝之民的得救(第73—83首);第二,圣殿重建(第84—87首);第三,大卫王室复兴(第88—89首);最后,弥赛亚的希望(第13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