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王者风范

10.王者风范

如前所述,大卫逃亡期间,已得到先知运动和祭司阶层的支持,后期大规模建立军队。但是,大卫还需要得到各支派的推举,才能成为合法君王。扫罗死后,犹大支派在希伯仑“膏立”大卫为“犹大家的王”(撒母耳记下2:4),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同时登基“作以色列王”。虽然伊施波设二年后被废黜(2:10,3:10),但分裂局面依存。大卫作犹大王七年半之后(2:11),“以色列众支派”的长老们到希伯仑“膏大卫作以色列的王”(5:3)。这段时间中,既有臣子们的暴力和阴谋,也有大卫的仁慈和德政。《撒母耳记下》前4章在这两者反差中,记述大卫通过感化各支派、凝聚人心而建立统一王国的过程。

(1)悼念扫罗父子

扫罗被杀第三天,一个有亚玛力血统的人跑到洗革拉向大卫报告扫罗父子死讯。为了邀功,这人谎称他杀死扫罗,把扫罗的冠冕和镯子献给大卫。事实上,扫罗要侍卫杀他,侍卫“甚惧怕,不肯刺他”,“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侍卫“也伏在刀上死了”(撒母耳记上31:4—5)。大卫命令把报信人杀了,因为他自己承认“杀了耶和华的受膏者”(撒母耳记下:1:16)。大卫和周围人以最悲痛的方式悼念扫罗父子:“撕裂衣服”,“悲哀、哭号、禁食到晚上”(1:12)。

大卫作“弓歌”悼词,尊称扫罗和约拿单为以色列的“尊荣者”和“大英雄”(1:19),歌颂“约拿单的弓箭”和“扫罗的刀剑”杀敌的功绩(22),纪念“他们比鹰更快,比狮子还强”的勇猛(23)。大卫最后诉说对“我兄约拿单”的爱慕(26),尤为情真意切。

大卫用悼词告别扫罗王朝,通过用以弗得求问耶和华,大卫移居希伯仑,被犹大支派膏立为王。

(2)悼念押尼珥

扫罗元帅押尼珥拥戴扫罗儿子伊施波设继承王位。他率领军队与大卫军队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大卫家日见强盛,扫罗家日见衰弱”(3:1)。押尼珥是扫罗王朝“大有权势”实权派(3:6)。他与扫罗的妃嫔利斯巴私通,受到伊施波设责怪。押尼珥恼羞成怒,发誓要“废去扫罗的位,建立大卫的位”(3:9—10)。他与以色列各长老商量归顺大卫,又亲自到希伯仑。押尼珥向大卫保证要“招聚以色列众人来见我主我王,与你立约”(3:21)。大卫设宴招待,亲善告别。大卫军队元帅约押听说后立即追赶押尼珥,把他带回希伯仑,城门瓮洞把他刺死。

圣经说:“这是报杀他兄弟亚撒黑的仇”(3:27)。原来,几年前,押尼珥与约押、亚比筛、亚撒黑三兄弟偶然遭遇,由“戏耍”(2:14)发展到“战事凶猛”(17),押尼珥杀死亚撒黑。约押杀死前来归顺的押尼珥,显然是公报私仇。约押三兄弟是大卫的表兄弟(历代志上2:16),从亚杜兰洞起就跟随大卫(撒母耳记下23:13,18,24)。约押战功卓越,大卫多有倚重。但约押杀害押尼珥,不仅背信弃义,而且推迟了以色列统一大业。大卫忍无可忍地咒诅:“愿流他血的罪归到约押头上和他父的全家”[12](3:29)。押尼珥葬礼隆重,人们“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31),大卫禁食到晚上。

押尼珥葬礼显示了大卫的仁慈:“众民知道了,就都喜悦。凡王所行的,众民无不喜悦”(3:36);同时也暴露约押目无君王的军阀霸气:“那日以色列众民才知道杀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并非出于王意”(37)。大卫原计划任命押尼珥为元帅(3:38),约押除掉对手,以为自己可以当元帅。大卫有自知之明:“我虽然受膏为王,今日还是软弱。这洗鲁雅的两个儿子比我刚强”(3:39)。此后,大卫亲自带兵出征,直到王朝稳固之后,才任命约押为元帅(8:16)。在发挥约押的军事才能同时,大卫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恶行。这是大卫善于治军和用人的本领。

(3)感化全以色列

约拿单与大卫结盟,有耶和华在“你我后裔中间为证”(撒母耳记上20:42);大卫也曾承诺不剪除扫罗后裔,不去除扫罗家族名号(24:21)。大卫信守誓言和诺言。扫罗军队的两个军长刺杀伊施波设,拿首级向大卫邀功:“耶和华今日为我主我王,在扫罗和他后裔的身上报了仇”(撒母耳记下4:8)。大卫毫不犹豫地命令砍杀弑君者,“挂在希伯仑的池旁;却将伊施波设的首级,葬在希伯仑,押尼珥的坟墓里”(4:12)。

大卫哀悼扫罗和失败者的真诚和仁慈,打动了支持扫罗的以色列民心,不用武力即统一全国。“以色列众支派来到希伯仑见大卫,说:‘我们原是你的骨肉。’”他们承认大卫是扫罗的合法继承人:“从前扫罗作我们王的时候,率领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更认可撒母耳的膏立:“耶和华也曾应许你说:‘你必牧养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5:2)。他们与大卫“立约”,“膏大卫作以色列的王”(5:3),我们看到,经过至少30年的漫长历程,大卫得到先知、祭司、军队和民众四种社会力量的支持,顺理成章地成为全以色列的合法君王。

(4)善待扫罗后代

大卫当王之后,继续善待扫罗后代,对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特别关爱。约拿单被杀时米非波设才5岁,乳母抱着他逃跑摔伤,终身瘸腿。大卫把扫罗的一切田地和家财家产都归还他,指令扫罗仆人洗巴全家作米非波设的仆人。大卫又把米非波设接到耶路撒冷居住,给予他“与我同席吃饭,如王的儿子一样”(9:11)的特权。

但是,大卫后来听信洗巴陷害主人的谗言,把米非波设家产交给洗巴。米非波设向大卫申冤,大卫只把一半家产归还给米非波设(19:26—30)。大卫晚年时国内三年饥荒,藉乌陵“求问耶和华”(21:1),得到的答复是,扫罗曾经违背约书亚与基遍人的约定,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杀害和驱赶基遍人;即,“为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发热心,想要杀灭他们”(21:2),使他们“不得再住以色列境内”(5)。“求问”的结果也可能是祭司阶层要借基遍人之手杀害扫罗子孙,以报复扫罗杀害亚希米勒家族的宿怨。但不管怎样,大卫不敢违背祭司传达的耶和华答复,只能按照基遍人的要求,把扫罗庶出的2个儿子和5个外甥交给基遍人吊死(21:8—10)。大卫“爱惜扫罗的孙子、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不交出来”(7),以遵守他与约拿单的誓言。

据《历代志上》族谱,扫罗嫡出儿子4人,只有孙子米非波设繁衍为大族(8:33—40)。在新约时代,耶稣是“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1:1);保罗又名扫罗,“属便雅悯支派的”(罗马书11:1)。耶稣和保罗的亲近关系,岂是无缘无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