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的毁灭

7.最后的毁灭

约西亚的儿孙在约西亚在世时就“穿外邦衣服”(西番雅书1:8),当上君王之后,更肆无忌惮地推行偶像崇拜,耶路撒冷和全国的罪恶较之玛拿西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圣经史家对南国灭亡的原因作出四点精练概括:其一,最后四个君王无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列祖(父亲)一切所行的”(23:32,37;24:9,19)。其二,南国全民上行下效,集体犯罪,“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历代志下36:14—16)。其三,最后这几个君王在政治上交替作埃及和巴比伦的傀儡,在宗教企图依赖外邦的偶像挽救他们的灭亡,“耶和华的怒气在耶路撒冷和犹大发作”(列王纪下24:20);第四,耶和华差遣先知“警戒他们”,“他们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历代志下36:16)。南国于是灭亡。

参照历史书和圣经外的历史资料,我们现在可知耶路撒冷四次陷落、最后完全被毁的过程。约西亚死后,犹大“国民膏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列王纪下23:30)。3个月后,埃及军队乘胜追击,攻入耶路撒冷,废黜约哈斯,立约西亚长子约雅敬为王当埃及傀儡。

公元前604年,在卡赫米斯战役中,巴比伦统帅尼布甲尼撒重创法老尼哥和亚述王巴利特二世(Ashuruballit Ⅱ)的联军。亚述帝国彻底灭亡,埃及一蹶不振,新巴比伦称霸中东,“将埃及王所管之地,从埃及小河直到幼发拉底河都夺去了”(24:7)。南国作为埃及的附属国是巴比伦的征服目标。次年,尼布甲尼撒登基为巴比伦王,当即率领大军包围耶路撒冷。约雅敬开门献降,进贡圣殿宝物,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掳走一批“宗室和贵胄”(但以理书1:1—3)。70年的“巴比伦之囚”从此开始。

尼布甲尼撒保持约雅敬王位不变,约雅敬却暗地效忠埃及。公元前601年,法老尼哥试图出击,在埃及边境与尼布甲尼撒交战。约雅敬以为时机已到,公开背叛尼布甲尼撒(列王纪下24:1)。尼布甲尼撒击败埃及之后,无暇亲自对付南国的背叛,遂派余部和附庸国军队“亚兰军、摩押军和亚扪人的军”围攻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兵临城下,约雅敬在围城期间死去。三个月后,约雅敬的儿子约雅斤开门投降。耶路撒冷第三次陷落遭受比上次更为严重的破坏,王宫和圣殿宝物被洗劫,带不走的尽行烧毁,约雅斤和王室成员连同军民18,000人被掳走。

尼布甲尼撒立约西亚的小儿子西底家为王,以防止南国再次与埃及结盟。巴比伦军队撤退之后,犹大人反巴比伦的民族情绪高涨,“以东王、摩押王、亚扪王、推罗王、西顿王”也派使臣前来联络,密谋组成反巴比伦同盟。西底家在尼布甲尼撒与法老普萨姆提克二世(Psammitik Ⅱ,594-588 BC)之间摇摆不定。公元前591年,法老在苏丹出击巴比伦,取得暂时胜利。西底家以为法老值得依赖,“背叛巴比伦王”(25:1)。尼布甲尼撒迅速反击,法老撤回国内。尼布甲尼撒亲率大军进攻南国,南国仅剩两座要塞,公元前588年包围耶路撒冷。刚即位的法老阿普利斯(Aripes,588-568 BC,圣经译为Hophra或合弗拉)出兵援助南国,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587年夏天击败埃及援军,合弗拉撤回国内被政敌所弑杀。公元前586年南国大旱,耶路撒冷粮草断绝,9月被攻陷,圣殿和城市被毁,全城人口被掳。西底家逃至耶利哥平原被追兵生擒,带到巴比伦军大本营利比拉受审。尼布甲尼撒“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25:7)。

大卫王室只留下约雅斤这根独苗。《列王纪》最后记载,“犹大王约雅斤被掳后三十七年”(25:27)即公元前561年,第三代巴比伦王以未米罗达(Evil-Merodach,即Amel-Marduk,阿美尔-马尔都克,561-560 BC)即位,从狱中释放约雅斤,赏赐他“终身常在巴比伦王面前吃饭”和每天“赐他所需用的食物”(29—30)。

《列王纪》记载的历史事实似乎屈辱,但不悲观,其中透露的希望是,大卫家被掳在外邦依然是“犹大王”(27),而且“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28)。《历代志》结束于光明的曙光:居鲁士下诏释放犹大人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圣殿(36:23)。“约雅斤”的希伯来名是“耶哥尼雅”,他的儿子撒拉铁(历代志上3:16—17)是回归后重建圣殿的第一代大卫子孙(以斯拉记3:2,8,尼希米记12:1),而耶稣是耶哥尼雅的十四代子孙(马太福音1:17)。《旧约》历史书结尾和《新约》开始的衔接表明:以色列王国的灭亡并没有废弃上帝对大卫所作“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的应许,新约实际上是更新和扩展了的大卫之约。

历史书简短记录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的原因和过程,在《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得到具体的刻画。这两部先知书显示这一过程中犹大人犯罪、猖獗和挣扎,以及列国混战中的耶和华的威严、公义和荣耀。这两书中的启示大多已经包含在《以赛亚书》后半部分,以致批评者断定这些部分内容统统成书于耶路撒冷被毁之后。他们没有读出这三部“大先知书”中的拯救史理路:《以赛亚书》中传达的“苦难仆人”和“守望者”的信息,分别由耶利米和以西结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