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红海战歌

7.红海战歌

红海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最后障碍,在前有天堑、后有追兵的生死关头,以色列人奇迹般地渡过红海,最终摆脱了法老的奴役。渡红海事件是以色列人世代传诵的史诗(如诗篇106,136首,哈巴谷书3:15);但与其他文化的史诗有一个根本不同:后者是崇拜祖先的神话传说,前者则是对耶和华救赎史实的记录和颂扬。

(1)渡海始末

以色列人“从兰塞起行,往疏割去”(12:37),“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13:20),他们在耶和华“日间云柱,夜间火柱”(13:22)的带领下,“昂然无惧地出埃及”(14:8),到达红海岸边。圣经说此地“在比哈希录前、密夺和海的中间,对着巴力洗分靠近海边”(14:2)。这些古地名现已不能确定。现在学者认为,“红海”(yam-sûph)的“红”实际上是“芦苇”(sôph)的意思,指一芦苇湖泊,而不是现在的红海。不过,我们既然不知道3500年来红海的地理变迁,就不要轻易断定当时红海中没有芦苇海湾,或说这个湖泊与红海不相通。

耶和华最后一次“使埃及王法老的心刚硬”(14:8),使法老错误地判断以色列人在旷野中迷路被困,法老带领“六百辆特选的车和埃及所有的车”,浩浩荡荡杀向红海,令以色列人胆寒惧怕,他们或“向耶和华哀求”(14:10),或埋怨摩西把他们带进旷野送死(11)。以色列人的绝境使得耶和华再行大神迹,以达到“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hôtsî)”之目的。摩西按照耶和华吩咐,“向海伸杖”,“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14:21)。以色列从干地步行过海,追赶来的“法老一切的马匹、车辆和马兵都跟着下到海中”,摩西再次向海伸杖,“水就回流,淹没了车辆和马兵,那些跟着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14:28)。

(2)神迹与自然

《诗篇》的作者用神话语言赞颂耶和华“斥责红海,海便干了”(诗篇106:9),亲临其事摩西如实记载红海神迹是耶和华利用“大东风”(14:21)的自然效果。自然界的风力达到超强程度,可以把水流分开,在水面吹开和吹干一条道路,水被强风挡在左右如墙垣;“大东风”指“东向大风”,在大风推动下,以色列人迅速由西向东过海;而埃及军马通过时,风力减退,水墙从两边塌陷,顷刻遭灭顶之灾。

圣经批评者不相信圣经描写的神迹,尤其不相信十灾和红海奇迹,认为这些完全违背自然规律,不可能是事实。他们宁可相信休谟关于神迹的定义:“所谓神迹乃是借神明的一种特殊意志,或借一种无形作用的干涉,对自然法则的违背(transgression)。”[10]他们没有看到,神迹并不违背自然法则。上帝耶和华恪守洪水以后对人类作出承诺:“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8:22)。事实上,旧约记载的神迹无不是上帝控制自然法则、利用自然力量来达到拯救目的,都不违反自然法则。

红海神迹是如此,埃及“十灾”也是如此。第一灾是现在所说的赤潮,尼罗河中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死亡,“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7:20—21)。河中的青蛙跳上岸,造成第二灾,此后七灾也可以用尼罗河赤潮引起生态恶化的连锁效应来解释。至于畜疫中“以色列人的牲畜一个都没有死”(9:6),第十灾只杀埃及人头生的,而不伤及以色列人的神迹,不是天灾,而是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的人的祸福。如果瘟疫和致死疾病在一个社会群体流行,而另一群体不受影响,可以用人的生活方式作社会学的解释,也可以用上帝降下的祸福作宗教的解释。《出埃及记》的历史启示与我们知道的自然规律和流行病知识并不矛盾。

同理,耶和华在西奈旷野降下的食物“吗哪”,是自然生成的有机物;耶和华的使者通过散布瘟疫杀戮成千上万敌军(列王纪下19:35),约拿在鱼腹中生存三天三夜后脱险(约拿记1:17—2:19)。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十分罕见(否则不是奇迹),但都不违背生物学原理。

(3)红海之歌

摩西“红海之歌”是耶和华神迹的见证。摩西见证亲身经历的事实:“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1),“耶和华是战士,他的名是耶和华。法老的车辆、军兵,耶和华已抛在海中,他特选的军长都沉于红海”(3—4),“大水直立如垒,海中的深水凝结”(8),“你叫风一吹,海就把他们淹没,他们如铅沉在大水之中”(10),“耶和华使海水回流淹没他们,惟有以色列人在海中走干地”,等等。米利暗之歌作了同样的见证(15:11,21)。

这首歌是战歌,是颂歌,也是凯歌。对照耶和华最初向摩西显现“过去—现在—未来”的真神和永生之神的启示,可以从更多的角度理解这首歌。摩西赞颂说:“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他”(15:2)。“诗歌”可以说是族父流传下来的历史,“我父亲的神”指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摩西酣畅淋漓地颂扬耶和华实现对族父应许和祝福的权能和荣耀:“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像你?谁能像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15:11)

从未来角度看,摩西祈祷耶和华“凭慈爱”、“凭能力”把以色列人引进应许之地(15:13)。他预告“非利士的居民”、“以东的族长”、“摩押的英雄”和“迦南的居民”在耶和华的权能和威力面前胆战心惊(15:14—15)。他期待耶和华将伸展“膀臂的大能”,把“你所赎的百姓”(17),领进迦南地,“栽于你产业的山上”(17)。摩西最后祈望:“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15:18)这在圣经中第一次树立了上帝之国的拯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