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的叙事、誓约和预言
《申命记》希伯来题名的意思是“传世之言('ēlleh hadděbhārîm)”(1:1,和合本译为“以下所记”),《申命记》的这一开头语与《创世记》出现10次的“传代之人”()ēlleh tôlědôt)的谱系开头语正相对应,表明“摩西五经”首尾呼应。《申命记》的标题来自七十子译本的“第二律法书”(to deuteronomion touto),这一术语译自希伯来圣经“这律法书,为自己抄录一本(mishnēh hattôrāh)”(17:18)。据“律法书抄录本”的说法,研究者一般把《申命记》的主题解释为是法律文本。[17]圣经批评者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认为《申命记》中的一些条文与乌加尔、美索不达米亚和赫悌人的法律条文相似,如19:21,21:1—10,22:22,23:17—18,23—27,24:7等,由此断定《申命记》来源于以色列人定居迦南之后从他们的邻居那里学来的法律文本,而不是摩西讲演的记录稿。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发现《申命记》的结构与古代近东地区流行的附庸国与宗主国之间签定的“宗主权盟约”非常相似。两者在结构上都有“序言”(相当于申命记1:1—4),“历史导言”(1:5—3:23),一般规定(4—11章),具体条款(12—26章),见证人(30:19,31:19,32:1—43),以及对守约的祝福和对违约的咒诅(27—28章)。克来茵参照公元前三千年赫悌帝国与附庸国的宗主权盟约,以及埃及公元前二千年类似的政治盟约和人身依附契约,力图证明《申命记》是传统上认为的摩西时代,即公元前二千年中期写作的作品。[18]但是,另外一些人用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与附庸国的宗主权盟约为参照,同样可以证明《申命记》是约西亚宗教改革时期的产物。[19]
无论持何种立场,《申命记》与外族人的法律和盟约的比较,只是在下列意义才是可接受的,即,历史中的上帝之言要以当时人们可以理解的言语表达。正如《创世记》前11章的原初启示中有神话话语,族父历史采用了口传方式,《申命记》借用当时流行的一些法律和誓约话语形式,并不意味着上帝与人的合约与人际条约属于同类文本、上帝之民的誓约与地上王国居民的义务没有区别、耶和华最大先知的遗言和古代君主的权力意志混为一谈。
无论什么时代的法律或盟约的文本形式,都不能容纳《申命记》书中的叙事,不能取代描写誓约现场的庄严感,没有“摩西之歌”那样的诗歌文体,更没有耶和华亲临现场的启示(31:14—23)。如果把《申命记》所有这些内容都纳入到宗主权盟约的结构中去,难免陷入削足适履的解释困境。
《申命记》中的诫命和条文绝大部分已经出现在前三书之中。如果《申命记》只是律法文本,似乎没有必要再三重复。本章第2、3两节说明,前三书中律法的主干是西奈合约(出埃及记第21—31章),后来的部分是耶和华的重申、强调、补充和增益。《申命记》的特点是在摩西的历史叙事中,重申、强调、补充和增益律法。《申命记》的结构不是法律文本,而是摩西“过去—当下—未来”的叙事,其特点不是重复或“抄录”律法,而是在叙事中插入律法。
《申命记》是摩西临终前的讲演记录。摩西“向以色列众人”说话的时间是“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1:3)。《民数记》说,这一年早些时候“在摩押平原与耶利哥相对的约旦河边数点以色列人”,第一代人除迦勒和约书亚,“连一个人也没有存留”(26:63—65)。因此,摩西面对的听众是第二代以色列人,这是摩西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第二代全体以色列人公开演说,可谓摩西遗言。
《申命记》中的以色列人处在进入约旦河西岸应许之地的前夕,他们面临激烈的战斗、全新的生活和未知的前途。耶和华的目标是为新一代人提供精神、制度和心理准备,耶和华通过摩西的历史叙事和见证达到这一目的。《申命记》有别于“摩西五经”前四书的显著特点是围绕应许之地。《申命记》中提及应许之地多达二百多处,明确提法有:“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安息地”(12:9),“耶和华你们神使你们承受为业之地”(12:10),“向我们列祖起誓赐我们流奶与蜜之地”(26:15),“耶和华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所赐的地”(30:20),“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迦南地”(32:49),“我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之地”(34:4),等等。还有“这地”(如1:8)、“美地”(如1:25)等代称。
围绕应许之地,摩西“过去—当下—未来”的历史叙事、誓约和预言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至4章):回溯以色列人进入约旦河东岸的经过和原因;
第二部分(第5章至10:12):展望以色列人即将进入西岸应许之地的胜利,说明胜利的保障和原因;
第三部分(10:13至30章)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誓约;
第四部分(第31至34章):预言未来的悖逆和遗嘱。
每一部分都是一次公开讲演,各场开场白分别是:摩西“向以色列众人”(1:1)说话,“摩西将以色列众人召了来”(5:1),“你们今日当知道”(11:2),“摩西去告诉以色列众人”(31:1)。这些讲演可能接连4天,风格上一气呵成,各部分彼此呼应,前后一致,构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