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和拯救的循环

3.犯罪和拯救的循环

圣经说,上帝留下“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与以色列人同住,“为要试验以色列人,知道他们肯听从耶和华藉摩西吩咐他们列祖的诫命不肯”(3:4—5)。耶和华的“试验”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以色列人的心思,而是要表明摩西早已预料到以色列人“必全然败坏”(31:29)的原因,为后世留下人类罪性的见证和教训。

摩西谆谆教导以色列入要把“你亲眼所看见的事……传给你的子子孙孙”(4:9),“告诉你的儿子”(6:21),“你和你的子孙”尽心尽性地遵守律法(30:2)。但是,约书亚以后,没人把耶和华救赎以色列人的历史和合约传给下一代,以致“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认识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2:10)。

摩西为防止以色列人定居后融入当地偶像崇拜的社会,禁止他们与迦南人通婚(申命记7:3—4)。约书亚之后,以色列人却“娶他们的女儿为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并侍奉他们的神”(2:6);“随从叩拜别神,行了淫邪”(17)。“别神”指巴力,“巴力”(baal)有“丈夫”、“占有者”等意思,投靠巴力的以色列人被斥为“淫邪”的妓女。

为了防止耶和华一神论与偶像崇拜的折中调和,约书亚要以色列人起誓侍奉耶和华,绝不崇拜美索不达米亚和当地居民崇拜的神。以色列人却背弃誓言,“离弃耶和华,去侍奉巴力和亚斯他录”(2:13),后期还崇拜“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10:6)。“巴力”是迦南宗教主神,被奉为大地之主;亚斯他录是西顿人信奉的爱神和丰产之神,被称为“天后”,主管生育。以色列人移居迦南后,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后来的先知说:“他的神教他务农相宜”(以赛亚书28:26),“按时赐雨”,“定收割时节”(耶利米书5:24);但他们却以为“五谷、新酒,和油”都是巴力给的,“以此供奉巴力”(何西阿书2:5—8)。这不能不说是目光浅显、见利忘义的投机主义。以色列人将巴力和亚斯他录当作农业神和生育神来崇拜,只把耶和华当作“战神”来崇拜;他们平时向巴力祈福,遇到战事则哀求耶和华。如此多次反复,耶和华这样回应以色列人:“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们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10:14)这不是对别神的嫉妒(别神是无能为力的偶像,根本不值得嫉妒),而是对以色列人折中主义和机会主义宗教策略的厌恶。

《士师记》中“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为恶的事”的记载出现6次(3:7,3:12,4:1,6:1,10:6,13:1)。每一次表示新一轮偶像崇拜的开始,随之而来的是外族入侵和统治的祸害。圣经把祸害原因归结为“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2:14),“交”的原文是“卖”(mākhar),“卖”与“赎”相反,耶和华赎出自己的子民,他们却要卖身投靠外人,怎能不“惹耶和华发怒”呢?(2:12)耶和华的“忿怒”通过人为的惩罚来实现。卖身投靠,人必取之;自轻自贱,人必辱之。以色列人“叩拜”“四围列国的神”,必然遭到四围列国的轻视和蔑视,他们入侵以色列人的土地如占领附庸国,统治以色列人如使役奴仆。

圣经说,以色列人“因受欺压扰害,就唉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2:18)。“唉声叹气”(ěāqāh)如同过去听到“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声”(出埃及记6:5)一样,耶和华的反应是再次“拯救(yāsha)他们脱离仇敌的手”(2:18);至于“后悔”只是拟人语言,表示耶和华的宽恕,如“巴兰之歌”的启示所说:“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民数记23:19)。耶和华的宽恕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心中担忧”(10:16),这个词的原意是“他的心收紧了”(wwttiqtsar naphshô),表示同情、怜悯。但是,得到耶和华怜悯而被拯救之后,以色列人故态复萌,“总不断绝顽梗(qāshāh)的恶行”(2:19)。摩西哀求耶和华“记念你的仆人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不要想念这百姓的顽梗”(申命记9:27)。虽然以色列人不断违犯合约和誓约,耶和华仍信守对他们祖先的庄严承诺:“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34:6)。《士师记》记载的“犯罪—宽恕—再犯罪—再宽恕”的循环(2:11—23),是以色列史的缩影,揭示了拯救史在人的犯罪过程中曲折前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