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卫的赎罪祭

5.大卫的赎罪祭

《列王纪》作者说,大卫只做过《撒母耳记下》第11章记载的那一件“违背耶和华”的事(列王纪上15:5),但《撒母耳记下》第24章和《历代志上》第21章还记录了大卫的另一桩罪。先知作者说:“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就激动大卫,使他吩咐人去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撒母耳记下24:1);祭司作者说:“撒旦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激动大卫数点他们”(历代志上21:1)。这两处记载留下很多疑团:耶和华为什么向以色列人“发怒”?究竟是耶和华,还是撒旦“激动”大卫犯罪?大卫数点人口何罪之有?耶和华降下沉重惩罚、又“后悔”不继续降灾的启示何在?

(1)数点之罪

《撒母耳记下》介绍杀人如麻的“大卫的勇士们”(23:8—29),之后接着说:“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24:1)。《历代志上》在记录耶和华发怒之后,引用耶和华的话:“‘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22:7)。大卫统治期间,以色列人既打外战,又打内战。任何“流人血”的战争,都要受到耶和华的惩罚。耶和华降下三年饥荒,以惩罚“扫罗和他流人血之家”(21:1),可谓对全体以色列人发怒的前兆。

耶和华或撒旦“激动”大卫的两种说法不矛盾,因为《旧约》中的撒旦不是耶和华的对立面,只是义人的对立面(约伯记1:9;撒迦利亚书3:1)。撒旦是耶和华的工具,耶和华可以通过撒旦试探约伯(约伯记1:12),当然也可以通过撒旦“激动”大卫犯罪。

耶和华曾两次命令摩西数点统计作战人员(民数记1:3,26:2)。“数点”是战前点兵,而不是人口普查。历经征服外国和两次叛乱的多年战争,以色列社会暴戾之气甚重。大卫非但不营造和平环境,反要元帅约押“走遍以色列众支派”统计兵力,似乎要进行新的战争动员和征召。约押看出大卫的不良意图,先知作者记载约押委婉劝阻:“我主我王何必喜悦行这事呢?”(撒母耳记下24:3)而祭司作者记载约押直言批评大卫说:“为何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呢?”(历代志上21:3)又说“约押厌恶王的这命令”(6)。

两书记载的统计数字不同:“以色列拿刀的勇士有八十万;犹大有五十万”(撒母耳记下24:9);“以色列人拿刀的有一百一十万;犹大人拿刀的有四十七万”(历代志上21:3)。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勇士”指常备军,而“拿刀的”还要包括后备军。这些数字不包括利未人和便雅悯人(21:6),也大大超过摩西时代全民皆兵的60万人。以色列此时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国家。

以色列社会“拿刀的”人数之多,出乎大卫意料。他“心中自责”,向耶和华承认“大有罪了”,祈求耶和华“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撒母耳记下24:10)。“有罪”和“愚昧”指大卫王朝的穷兵黩武政策,“除去罪孽”指祈求耶和华制止人的好战心态。耶和华通过先知迦得回应大卫祈求,提出三种供其选择的方案:一是“国中七年的饥荒”,以削弱国力,无力发动战争;二是大卫在战争中被击败,“在你敌人面前逃跑,被追赶三个月”;三是“国中有三日的瘟疫”,显示耶和华对以色列人暴戾好战之风的警告。前两个方案都有可能使大卫“落在人的手里”,大卫宁可接受“落在耶和华的手里”惩罚(24:12—14)。

圣经记载耶和华的可怕惩罚:瘟疫在“从但直到别是巴”的以色列全地流行,第一日就死了七万人。正在“天使向耶路撒冷伸手要灭城的时候,耶和华后悔,就不降这灾了,吩咐灭民的天使说:‘够了,住手吧!’”(24:16),三日的瘟疫于是提前结束。

(2)息怒祭的启示

“耶和华后悔”的原因一是大卫的真心悔罪:“大卫和长老都身穿麻衣,面伏于地”(历代志21:16);二是大卫赎罪祭止息了上帝的忿怒,大卫提出代赎的祈求:情愿用“我和我的父家”来代替“这群羊”受惩罚。大卫按照迦得的指示行赎罪祭,祭礼地点在“耶布斯人亚劳拿的禾场”(18),亚劳拿即阿珥楠(历代志上21:18)。大卫“按着价值”付出“五十舍客勒银子”(一说“六百舍客勒金”)买下禾场,这笔钱作为“赎价”。先知作者说:“大卫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献燔祭和平安祭。如此耶和华垂听国民所求的,瘟疫在以色列人中就止住了”(撒母耳记下24:25)。祭司作者更明确地说,大卫的赎罪祭止息了耶和华的忿怒,“耶和华吩咐使者,他就收刀入鞘”(历代志上21:26—27)。

联系《历代志》中前后记录的一些情节,可知这次赎罪祭使耶和华不但宽恕大卫的“数点之罪”,也赦免了他一生的战争之罪。在迎接约柜进耶路撒冷仪式之后,耶和华曾对大卫说:“你不可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历代志上22:7)。大卫于是把摩西在旷野造的会幕移到基遍山上(16:39—40),但不敢到那里“求问神,因为惧怕耶和华使者的刀”(21:20)。大卫赎罪祭之前,“看见耶和华的使者站在天地间,手里有拔出来的刀”(21:16);赎罪祭之后,“耶和华使者的刀”“收刀入鞘”。就是说,耶和华赦免了大卫“流了多人的血”的罪。大卫于是“就在那里献祭”(21:28),并选定身后在这里建“耶和华神的殿,为以色列人献燔祭的坛”(31)。

圣经明确说,所罗门建造圣殿的地址在“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历代志下3:1)。“摩利亚山上”是“以撒之缚”之处(创世记22:2),而“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是大卫献赎罪祭之地。亚伯拉罕、大卫和耶稣在同一地方向上帝献赎罪祭:亚伯拉罕的燔祭是耶和华的“预备”(创世记22:14);大卫的赎罪祭免除了以色列“流人血”的罪;最后,耶稣的赎罪用他的“宝血”(彼得前书1:19)为赎价,“替众人死”(哥林多后书5:15),“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罗马书5:9)。圣经记载的奥秘是一脉相传、逐步揭开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