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王仪式的失败
由于“神的灵大大感动他”,扫罗“变为另一个人”(10:6)。认识他的人惊讶地说:“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10:11)“胆大妄为之人(hachayil,中译本译为‘匪徒’)”则“藐视他”,不承认扫罗的首领地位(10:27)。扫罗不介意人们如何评价,安之若泰在家种田。
在亚扪人入侵的危险时刻,亲族基列雅比人向扫罗求救,他“被神的灵大大感动”,迅速召集33万大军打败敌人(11:8—11)。战斗的胜利使扫罗威望大增,百姓要杀曾经藐视他的人。扫罗却吩咐:“今日耶和华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杀人”(11:13),显示了王者的大度。
撒母耳显然赏识扫罗膏立为王之后前二年的作为,他通知以色列人说:“我们要往吉甲去,在那里立国”(11:14)。撒母耳膏立扫罗为王时曾嘱咐他说:“你当在我以先下到吉甲,我也必下到那里献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里,指示你当行的事”(10:8)。撒母耳此时显然决定实现两年前对扫罗的承诺。第12章记载撒母耳向百姓宣布立扫罗为王:“现在有这王在你们前面行”(12:2),“现在你们所求所选的王在这里。看哪,耶和华已经为你们立王了”(12:3)。撒母耳讲话的基调并不乐观,他回忆以色列人背约的历史,预言“耶和华的手必攻击你们,像从前攻击你们列祖一样”(12:15)。撒母耳求告耶和华打雷降雨,以警告百姓:“你们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华面前犯大罪了”(12:17)。会场上空果真打雷降雨,“众民便甚惧怕耶和华和撒母耳”(12:18)。
第13章记录吉甲的立王仪式。扫罗“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13:1),非利士人大举入侵,“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沙那样多”(13:5),驻扎在离吉甲不远的密抹。百姓人心惶惶,“战战兢兢地跟随”扫罗到吉甲(13:7)。扫罗按照约定等候7日,撒母耳没有如期而来,有些百姓等不及,开始离开散去。扫罗也等不及,命令“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扫罗擅自“献上燔祭”(13:9),“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10)。
设想一个国家的开国大典,国家元首不在场,任命政府的人还未到,政府首长就宣布庆典开始,那将是多么荒谬的错误。扫罗所犯的是类似错误,而且更严重,因为以色列王国的元首是耶和华。所以撒母耳来到之后强调:“其实耶和华你们的神是你们的王”(13:12)。不是由撒母耳主持的燔祭,耶和华不接受,不答应。无论有什么理由,扫罗擅自献燔祭是违背和漠视耶和华的行为。撒母耳批评扫罗说:“作了糊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13:13)。“糊涂事”是希伯来文词根skl(愚昧)的使动词,在圣经中出现4次(13:13,撒母耳记下24:10,历代志上21:8,历代志下16:9);每次都指君王(大卫2次,犹大王亚撒1次)不询问先知就擅自主张。扫罗不服从上帝吩咐的错误后果最为严重;撒母耳宣布:“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13:14)。撒母耳随后主持了献平安祭。圣经说献平安祭时“扫罗和以色列众人大大欢喜”(11:15),但没有说撒母耳也喜欢。
圣经分四次记载立王仪式前因后果,这些记载的结构是A-B-CA'-B'交叉式,如下图所示。
A:撒母耳嘱咐扫罗下吉甲(10:8)
B:撒母耳嘱咐百姓下吉甲(11:14)
C:撒母耳对百姓的演讲(12:1—25)
A':扫罗在吉甲仪式的表现(13:7—15)
B':百姓在吉甲仪式的表现(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