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修建城墙
以斯拉的到来对耶路撒冷的宗教改革有很大帮助,但对城市的恢复重建却无能为力。看到建成半个世纪、已有破损的圣殿和亟待修建的城墙,以斯拉心有戚戚,求告上帝“建立(rûm)我们神的殿,修复((āmad)其荒废之处(chorbāh),从而赐给(nāthan)我们墙垣(gādhēr),住在犹大和耶路撒冷”[43](9:9)。文士和祭司以斯拉未能完成的任务,历史地落在精明能干的尼希米身上。
尼希米是波斯宫廷酒政,“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即公元前446年11月,他得知,由于“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犹大人“遭大难,受凌辱”(尼希米记1:3),他心急如焚,在耶和华面前“禁食祈祷”(1:4)。同年尼散月即445年3月,他请求亚达薛西王派遣他“重新建造”耶路撒冷城(2:4)。圣经说,“因我神施恩的手帮助我”,尼希米请求获得允准(8)。圣经开始处记载埃及酒政进谏法老,挽救约瑟(创世记41:9—14),《旧约》历史结束处记载波斯酒政的进谏挽救以色列后裔,首尾呼应岂是偶然的吗?
亚达薛西斯任命尼希米为犹大省长(5:14),派军队护送他到耶路撒冷(2:9,11)。尼希米极有才能,迅速组织“犹大平民、祭司、贵胄、官长,和其余作工的人”,告诉他们建造城墙的必要性和上帝施恩的帮助,动员“他们奋勇作这善工”(2:18)。耶路撒冷环城共10个门楼,尼希米把居民按家族或职业分为10组,分别负责“羊门”(3:1)、“鱼门”(3)、“古门”(6)、“谷门”(13)、“粪厂门”(14)、“泉门”(15)、“水门”(26)、“马门”(28)、“东门”(29)和“哈米弗甲门”(31)的门楼及其附近城墙的修建。
尼希米勇敢无畏地与敌人的扰乱、破坏作斗争。反对城墙修建的敌人有“和伦人参巴拉,并为奴的亚扪人多比雅”(2:10),“阿拉伯人基善”(19)和“亚实突人”(4:7)。“和伦人”(Hauran)可能来自摩押城市“何罗念”(Horonaim,耶利米书48:34)。[44]亚扪人多比雅的头衔“为奴的”((ebhedh)通常指“臣仆”(如列王纪下4:11,耶利米记36:24),多比雅应是波斯派驻在亚扪的臣仆。阿拉伯人自亚述征服以色列起就被广泛安置在撒玛利亚[45],亚实突人(非利士人一支)被安置在耶路撒冷东边。尼希米面临这些位高、人多、势大的敌人,他向上帝祷告(4:4—5),得到力量。他或义正词严地驳斥他们的嘲笑、污蔑(2:19—20;4:1—3),或机智地避开杀害他的阴谋(6:2—4);或安之若泰地面对他们的威胁(6:5—9);或针锋相对地抵挡他们的武力进犯(4:11—14)。
尼希米是彰善瘅恶的领袖,善于公正地化解三种内部矛盾。一是内外勾结:祭司示玛雅是多比雅的岳父(6:18),他用关闭圣殿大门的危险信号,在城内散布恐慌情绪,并拉拢尼希米进入圣殿避难。尼希米坚定地戳穿了示玛雅和假先知受敌人贿买而实施的恐吓伎俩(6:10)。二是贫富不均:犹太贵胄和官长放债剥削,使穷人儿女沦为奴仆。尼希米怒斥他们“向弟兄取利!”“招聚大会攻击他们”,劝说富人“敬畏我们的神”(5:7—9);富人同意取消债务,归还利息;最后皆大欢喜,“会众都说:‘阿们!’又赞美耶和华。”三是税赋过重。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尼希米自愿放弃省长俸禄,不置家产,和百姓同吃同劳动(5:14—18)。
在尼希米领导下,犹大人上下一心,“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4:17),“白昼作工”,夜晚护城(21—23)。经过52个日日夜夜,“以禄月二十五日(即公元前445年10月2日),城墙修完”(6:15)。
尼希米接着忙于在各地招募犹太人进城居住(11:1)。他按照律法规定,安排各支派首领和利未人的工作,建立城市管理秩序(3—22)。这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欢欢喜喜地行告成之礼”(12:27)。耶路撒冷城墙建成庆典标志着以色列人140多年流离失所生活的结束,以色列人回归最终完成。
尼希米的功绩在犹太人中世代流传。天主教圣经《便西拉智训》说:“尼希米给人留下的回忆是伟大的。他将倒塌的耶路撒冷城墙重新建立起来,安上了城门和栏杆。他重建了我们的家园”(49:13)。约瑟夫评价说:“他本性和善、公正,热忱为他的国民服务,他留下耶路撒冷城墙是他的永恒纪念碑。”[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