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题和主题

3.问题和主题

《约伯记》开始说:“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1:1)约伯是耶和华眼里的义人:“完全”(tāmîm)指“完善”,“正直”(yāshār)指义行,“敬畏神”指虔诚之心,“远离恶事”指没有道德缺陷。另外,他还是德福一致的典范,子女众多,家产丰厚,“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3)。约伯既然被理想化,他的麻烦由此而来。

麻烦来自撒旦的指控,“撒旦”的原意是“指控者”(haśśātsān),《约伯记》使用神话语言把他列为“神的众子”中的一员。《诗篇》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如说:“神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中行审判”(82:1),“主阿,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86:8),“神的众子中,谁能像耶和华呢?他在圣者的会中,是大有威严的神”(89:6—7),这里所说的“圣者的会”(qěhal qědōshîm)、“诸神”(ělōhîm)和“神的众子”(běnê-hāělōhîm)表示多神教的众神,而耶和华是“万神之神(hāělōhîm),万主之主,至大的神”(申命记10:17),“耶和华为大神,为大王,超乎万神之上”(诗篇95:3)。这些话语借用多神教语言表示耶和华至高无上的权能,并不意味存在着可与耶和华相比较的“万神”或“万主”。后来的历史书和先知书说明,多神教中的诸神只是人臆造和制造出来的偶像。但在《约伯记》这样流传在以色列人以前和以外的故事里,圣经作者如同诗篇作者一样,不妨借用神话语言表示多神教向耶和华一神论提出的挑战。

撒旦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1:9)对待耶和华崇拜者的理想人物约伯,撒旦指控是,约伯只是因为蒙耶和华赐福而信仰。撒旦向耶和华提出挑战:“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1:11)。耶和华于是允许撒旦毁灭约伯全部所有,使其家破人亡,而约伯崇拜耶和华的虔诚之心不改,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1:21)。撒旦不甘心失败,再次向耶和华挑战:“你且伸手伤他的骨头和他的肉,他必当面弃掉你”(2:5)。耶和华于是允许撒旦“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约伯痛不欲生。

《约伯记》描写耶和华试探约伯,与《创世记》第22章记载耶和华试验亚伯拉罕相似。虽然描述的语言和方式不同,耶和华这两次试探,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他们是否义人,而是为了回应多神教提出的挑战。亚伯拉罕用“以撒之缚”的事实,表明耶和华崇拜者能够承担比多神崇拜者更大的牺牲(参阅第7节3条1款);而约伯要承担的牺牲,不只是身心痛苦,而且是他的多神教朋友的误解、指责和污蔑,他们甚至要泯灭他的希望。在与他们的辩论中,约伯拒绝了来自诸神或至上神的“安慰”,表现了崇拜耶和华的坚定信念和美好德性。但是,由于在耶和华与族父立约的传统之外,由于缺乏耶和华对族父作出的应许和祝福,约伯看不到厄运和苦难的出路和希望。他迫切请求耶和华裁决他的上诉,指示他的前途。耶和华最后出面回应约伯的请求,肯定约伯所说道理胜过多神教神学家们的辩护。如果回到开始时撒旦代表的多神教提出的挑战,这不啻宣布,约伯崇拜耶和华出于虔诚,而不是出自蒙福得利的私心。耶和华一神论对多神教初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