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史的哲学解释

三 拯救史的哲学解释

为要抗议常规历史学家把《圣经》处理为汗牛充栋的世界史和宗教史文本中的一个,一些神学家把圣经历史称为“神圣史”(Heilsgeschichete),或拯救史(salvation history或redemptive history)。拯救史如同任何历史一样,是在时间中发生一系列事件,包含以下八个的连续过程[25]:第一,人的犯罪败坏上帝创造的世界和人性;第二,上帝维护自然秩序和人的良心,作为拯救人类的起点;第三,人试图通过自我完善的努力,克制自己,完善自身,以避免罪的恶果,达到善的目标;第四,上帝在以色列史中赐人约定、祝福和应许,与人和解;第五,以色列人违约,反叛、亵渎和犯罪,忽视和拒绝上帝的拯救;第六,《旧约》用人所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逐步揭示上帝拯救人类计划;第七,《新约》记载耶稣基督的福音、赎罪、复活和使徒传道的事件是拯救的中心和启示的顶点;第八,启示最终显明,拯救计划最终完成,人类历史终结,上帝之国来临。

拯救史是上帝与人交往的全过程,拯救史的主体是上帝,核心是上帝的拯救计划,发生在时间和人中间的一切事件都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圣经历史的核心事件是上帝与人的六次合约,即:亚当之约(创世纪2:15—17),挪亚之约(创世纪9),族父之约(创世纪12,15,22,26,28,46),西奈之约(出埃及记20—31),大卫之约(撒母耳记下7)和耶稣新约(四福音书)。这些核心事件之外的事件都是合约的见证,或见证上帝的信实、公正和慈爱,或见证人的信心、悖逆和犯罪。

前两次合约是原初启示和对史前人类犯罪的见证,后四次发生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之中。这六次合约和见证一脉相承。史前时代的拯救始于亚当之约,结束于挪亚之约。文明时代开始的罪恶导致新的拯救,上帝对亚伯拉罕作出后裔、土地、王国和赐福万国的应许。圣经记载的以色列史和新约时代是逐步实现四个应许的拯救史,拯救史的规律即上帝的拯救计划。

有人不喜欢“计划”这个词,以为那只是“拟人化”的说法。如果说圣经记载把上帝“拟人化”的话,那只意味上帝形象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上帝的行动垂身示范,上帝的言语晓之以理。而贯穿在几千年圣经历史的逻辑线索,却不是“拟人化”的计划。设后裔、土地、王国和赐福万国分别为a,b,c,d,则四者之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即~a→~b→~c→~d;而后者是前者的充分条件,即d→c→b→a。重要的是,四个应许的逻辑关系在历史中展开:以色列史依照实现四个应许必要条件的步骤而展开,而新约历史按照实现四个应许充分条件的步骤而展开。

~a→~b意味着如果没有人数足够多的应许的后裔之民所需要的土地居住,土地的应许就不能实现;果然,雅各的后裔在埃及成为大族,上帝把以色列民从法老之民分别出来,成为上帝应许的后裔之民。~b→~c意味着如果没有需要保卫和治理的应许之地,应许王国就不能实现;果然,以色列人定居在迦南地,并与异族长期争夺和保卫应许之地。~c→~d意味着如果一个王国不成为强国,就不能对其他国家发挥影响力,赐福万国的应许就不能实现;果然,以色列人建立王国由弱变强,大卫王国在所罗门时期名扬四方,所罗门的圣殿和智慧,起到在外邦荣耀上帝之名的作用。

但是,上帝的四个应许只是部分而不是完全、暂时而不是永久地实现在以色列史之中。以色列人的王国分裂、衰落、灭亡,迦南地随之丧失,犹太人被流放,虽然返回耶路撒冷,但仍在黑暗中等待复兴。上帝应许落空了吗?以色列王国的灭亡只是显示了上帝的愤怒吗?被掳后的回归和希望只是上帝新一轮的宽恕吗?否,这一段令以色列人痛心疾首的历史表示透露出上帝拯救计划的奇妙目标:通过人性之罪的反作用力增加拯救和启示的力量,以色列王国的失败恰恰是必要条件句~a→~b→~c→~d转化为等值的充分条件句d→c→b→a的历史条件。这个逻辑等值转换不是人的思想推演,正是新约的福音:赐福万国的恩典(d),宣告上帝之国的来临(c),应许之地扩大至地极(b),人类中拣选之民成为“真以色列人”(a)。“新约”之新,在于更新和扩展了旧约的应许:第一,“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9)的福音充实“万国因你的后裔得福”的应许;第二,“进入天国”的召唤成全王国的应许;第三,福音“直到地极”的传播扩展应许之地的范围;最后,“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的祝福(使徒行传3:29)完成拣选人类的救赎。这些被更新、扩展和成全了的应许,从人神和好的新约时代开始,到世界历史终结之时,被逐渐、完全、彻底地实现。

拯救史不是古代巴勒斯坦史,也不是世界史。世界史中不知有多少部落、王朝或民族、国家兴衰覆亡,无一幸存;惟独得到拯救启示的人,从亚伯拉罕子孙到以色列人及至基督信徒,绵延不绝,由少变多。拯救史不是宗教史,宗教史上不知有多少神灵登上舞台表演,无一不下台卸妆,还原成人;惟独上帝自始至终显现、说话和行动。拯救史的信息不是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文本。人类凭经验和记忆所书写的历史学文本千差万别,杂乱无章;惟有拯救史的信息逐步展开,有条不紊,前后呼应,一脉相承。这些信息最早在亚当、挪亚和亚伯拉罕三个家族中口耳相传,被摩西记载成书,再经历代先知增添,在以色列人中留存;耶稣的福音被使徒记录和见证,连同旧约启示,先在犹太人、后在外邦人中传播,构成从《创始记》到《启示录》的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