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保卫战

10.耶路撒冷保卫战

《历代志下》说,犹大国遭遇的亚述入侵的战乱的原因是“希西家却没有照他所蒙的恩,报答耶和华,因他心里骄傲,所以忿怒要临到他和犹大并耶路撒冷”(32:25)。在亚述入侵的危难时刻,“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觉得心里骄傲,就一同自卑,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没有临到他们”(26)。面临强敌入侵,希西家组织抵抗,坚壁清野,加固城墙,武装民众(32:2—7),他号召耶路撒冷军民“当刚强壮胆”,因为“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神”(7—8)。

辛那赫里布差遣“主帅、家宰和战地指挥官”攻打耶路撒冷(17)。[23]家宰拉伯沙基是帝国的宣传部长,擅长攻心战。他在耶路撒冷郊外“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列王纪下18:17)会晤犹大国的代表,同时向“用犹大语言”向耶路撒冷守军喊话(列王纪下18:19—35),企图瓦解犹大君民依赖耶和华的士气。

拉伯沙基的宣传战有五个要点。第一,以色列人依赖埃及,如同依赖“那压伤的苇杖”,反受其害(21)。第二,希西家“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一心依赖耶和华,也不能抵挡亚述人(22);因为耶和华不能代替兵马,即使“我给你二千匹马”,你方连骑马的人都没有,我方“最小的军长”也能打败你们(23—24)。第三,希西家说“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是“欺哄”人的话(29—30),因为被亚述征服的民族都有保护神,“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33)耶和华也不例外,“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35)第四,即使耶和华真的比其他保护神更有力量,也未必拯救犹大人,“现在我上来攻击毁灭这地,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吗?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上去攻击毁灭这地吧!”(25)第五,犹大人投降才有活路,被迁移到外地,“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有橄榄树和蜂蜜之地”(32)。

与此同时,正在与埃及人交战的辛那赫里布也亲自写信给希西家,强调拉伯沙基所说的第三点:不要受“你所倚靠的神欺哄”,以为耶路撒冷“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19:10);因为事实证明,他征服的“哈马的王、亚珥拔的王、西法瓦音城的王、希拿和以瓦的王”的保护神都阻挡不了亚述人(19:13),被他前辈毁灭的“歌散、哈兰、利色,和属提拉撒的伊甸人”的神也未能“拯救这些国”(12)。

按现代意识形态标准衡量,亚述帝国的宣传战相当高超;亚述君臣采取了真假不分、以假乱真的策略。上述第一、四点不无道理,与先知传达的信息不无共同之处,但这些只是为了衬托对耶和华的亵渎:耶和华不能敌亚述的兵马,和外邦保护神一样无能,接受亚述王保护才能“存活,不至于死”(32)。辛那赫里布和军事贵族们在西征之前,取得镇压巴比伦神庙势力叛变的胜利,因此傲视列国神祗,耶和华在他们眼中只是被他们制服的诸神之一。正如祭司作者评论说:“他们论耶路撒冷的神,如同论世上人手所造的神”(历代志下32:19)。

在亚述帝国强大的宣传攻势面前,犹大君民不知所措,“百姓默不作声,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列王纪下18:36)。听到亚述人“辱骂”,希西家“就撕裂衣服,披上麻布,进了耶和华的殿”(列王纪下19:1),向以赛亚求助,祈祷耶和华不使亚述人的亵渎得逞,“救我们脱离亚述王的手,使天下万国都知道惟独你耶和华是神!”(19)

耶和华回答说:“我为自己的缘故,也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19:34)。这说明,耶路撒冷保卫战不仅福佑大卫后代,而且荣耀上帝自身。果然,“当夜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19:35)。如同圣经里大多数神迹一样,这次也是通过自然规则起作用。300年后希罗多德从埃及人那里听到的传说是:“国王撒那卡里波斯率领阿拉伯人和亚述人的大军(注:辛那赫里布率领亚述和中东地区盟军)前来攻打埃及(注:埃及的盟国犹大国);但埃及的战士不愿对他作战(注:不愿派援军)。这个走投无路的祭司(注:祭司名叫赛托司,即以赛亚)只得到神殿里去……他梦见神站在他的面前,命令他鼓起勇气来(注:参见以赛亚书37:14—29)……在一天夜里有一大群田鼠涌入亚述的营地,咬坏了他们的箭筒、他们的弓,乃至他们盾牌上的把手,使得他们在第二天竟不得不空着手跑走,许多人又死掉了(注:参见列王纪下19:35)。”[24]

辛那赫里布狂妄地向耶和华挑衅,耶和华回答说:“他从哪条路来,必从那条路回去,必不得来到这城”(19:33)。果然,他的大军在耶路撒冷失败,转战各地,立他的长子为巴比伦王,公元前683年,米罗达巴拉但率领埃兰人攻克巴比伦,杀死辛那赫里布长子。辛那赫里布回师镇压反叛,为报杀子之仇,把巴比伦夷为废墟。《历代志下》说:“亚述王满面含羞地回到本国,进了他神的庙中,有他亲生的儿子在那里用刀杀了他”(32:21)。这是指公元前681年辛那赫里布在尼微微被亲巴比伦神庙势力的两个儿子亚得米勒和沙利色所弑杀。另一个儿子阿萨尔哈东(Esarhaddon,680—669 BC,和合本译作“以撒哈顿”)继位。

在亚述人忙于应付埃兰人和内乱的十多年时间,犹大国得以喘息,希西家满足于“太平和稳固的景况”(20:19),把政务交给儿子玛拿西。历史书记载“玛拿西登基的时候年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列王纪下21:1)。其实他执政的前11年,希西家仍在世。[25]历史书记载玛拿西执政期间“重新建筑他父希西家所毁坏的邱坛,又为巴力筑坛,作亚舍拉像,效法以色列王亚哈所行的”(21:3),表明希西家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在此时刻,预言犹大王国灭亡和大卫子孙未来的《以赛亚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