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耶路撒冷的见证(第28—39章)
罗伯特·扬令人信服地证明,《列王纪下》18:13—20:19关于耶路撒冷保卫战的记载取材自《以赛亚书》第36—39章,而不是相反。[34]《历代志下》更清楚地交代史料来源:“希西家其余的事和他的善行,都写在亚摩斯的儿子先知以赛亚的默示书上和犹大、以色列的诸王记上”(32:32)。《以赛亚书》不但是历史书素材的来源之一,而且包含很多历史书没有引证的启示。历史书从“犹大、以色列的诸王记”等王室史书中吸取的素材,掩盖《以赛亚书》中对当时南国内外交政策的争论。耶路撒冷能否因为与埃及结盟而得救?这个问题成为考验先知预言的试金石。以赛亚记录“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28:16)。以赛亚用北国依靠埃及而最终灭亡为前车之鉴,把南国现在是否与埃及结盟的抉择作为耶和华的试探,预言南国违背耶和华而与埃及结盟,耶路撒冷终将遭到惩罚;又描述辛那赫里701年前后进犯的灾难,而耶路撒冷得到上帝的庇护,取得保卫战的胜利;同时预言耶路撒冷将由于同样罪恶被毁灭,耶和华由于同样的理由救赎被掳的犹大人。只要理解这一单元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才能知道历史处境中预言并不神秘,既有事实根据,也有被实现的必然性。
(1)犹大国朝廷中的争论
第22章记载埃及使者约于公元前710年来访,耶路撒冷人受埃及怂恿,针对亚述积极备战,受到以赛亚阻拦。公元前705年萨尔贡二世去世,辛那赫里立足未稳,犹大朝廷中反亚述、亲埃及的势力错误估计形势,以赛亚形容他们“因酒摇摇晃晃”(28:7),尤其是亲埃及的“祭司和先知”(7),“因浓酒东倒西歪。他们错解默示,谬行审判”(28:7)。以赛亚记载与他们的争论。
亲埃及的先知预言说:“我们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鞭子如水涨漫经过的时候,必不临到我们”(28:15)。他们把与埃及结盟解释为两害相权取其小的选择,“死亡”或“阴间”(shě)ôl)是无人可免的将来之事,当务之急是避免亚述人“鞭子”攻击;他们又说,与埃及结盟只是权宜之计,事后可以悔约,但现在“我们以谎言为避所,在虚假以下藏身”(28:15)。
以赛亚要人们记住北国亡国教训,“他们心里高傲”,相信人王的“冠冕”(28:1),最终灭亡。以赛亚用反埃及人偶像崇拜的启示教训犹大人,亲埃及的祭司和先知却认为律法书上并没有禁止与埃及结盟的条文,因此“讥诮”以赛亚的教训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28:10)。以赛亚预言,上帝“藉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将使他们知道亲埃及和反亚述导致的惩罚。
公元前702年埃及王沙巴可死去,特哈加(Shebiku,702—690 BC)继位,巴拉丹于前一年攻占巴比伦。亲埃及势力大受鼓舞,主导了希西家朝廷的外交政策。他们带着“财物”和“宝物”(30:6),前去祝贺特哈加登基;“他们的首领已在琐安,他们的使臣到了哈内斯”(4)。这两处是下埃及第26王朝的主要城市,南国派出“首领”和“使臣”的高规格代表团,表示两国结盟已成事实。
以赛亚转达耶和华的话:“祸哉!这悖逆的儿女。他们同谋,却不由于我,结盟,却不由于我的灵,以致罪上加罪”(20:1)。亚述是耶和华“赁的”(7:20)战争机器,向亚述宣战悖逆上帝意志;为了抵抗亚述而与埃及结盟,更是没有“求问”耶和华的“罪上加罪”。犹大人寻求埃及“帮助”,“投在埃及的荫下”(20:3),徒劳无助。埃及的偶像必被亚述推翻;以赛亚得到更明确指示,埃及是“公狮、母狮、蝮蛇、火焰的飞龙之地”(6),偶像“徒然无益”,是“坐而不动的拉哈伯”(7),这些偶像将被“羞耻凌辱”,犹大人自取其辱(5)。以赛亚谴责南国“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却“倚靠”埃及的人和车马,他们不懂得,“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31:3)。
但是,南国的执政者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他们要求以赛亚不要预言“不吉利的事”,“要向我们说柔和的话,言虚幻的事”(30:10)。这就验证了阿摩司当年的默示:上帝“降火在犹大”时,“你们却给拿细耳人酒喝,嘱咐先知说:‘不要说预言’”(2:12)。“拿细耳人”是兼祭司和先知于一身的人,南国执政者相信他们“因浓酒”所说的胡言乱语,却不准以赛亚说先知之言。
(2)“大行杀戮的日子”
耶路撒冷能否因为与埃及结盟而得救?这个问题成为考验先知预言的试金石。以赛亚记录“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28:16)。很多译本把“试验”译作过去时“试验过的”,以为这石头指未来的基督,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直接,以赛亚的启示有更复杂和间接的历史意义。
从上下文看,这石头既是“信靠的人”的“根基”或“磐石”,又是“亵慢的人”(28:14)的绊脚石,“以致他们前行仰面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13)。以赛亚预言犹大与埃及的死亡之约、阴间之盟全然无效,亚述“如水涨漫经过”入侵南国,所到之处,地被“践踏”,人被“掳去”(18—19),国家如破床寒塌,风雨飘摇(20)。以赛亚用大卫城作为“亚利伊勒”()ǎrî)ēl,“坛上供台”,29:1)象征供奉耶和华的圣殿。以赛亚告诉安逸无虑的耶路撒冷女子,“再过一年多”(32:10),她们的国家就要受到侵扰。这明白地表明以赛亚关于耶路撒冷被困的预言在公元前703年发出。果然,701年前后,辛那赫里的平定巴拉丹叛乱,再次夺取巴比伦之后,挥师西进,反亚述同盟国西顿、推罗和非利士纷纷陷落。《以赛亚书》形容这些沿海各国的战祸:“黎巴嫩羞愧枯干,沙仑像旷野,巴珊和迦密的树林凋残”(33:9)。以赛亚把亚述军队进犯的灾难看作“大行杀戮的日子”(30:35),亚述执行耶和华严厉惩罚列国偶像崇拜的意志:“因为耶和华向万国发忿恨,向他们的全军发烈怒,将他们灭尽,交出他们受杀戮”(34:2)。注意耶和华并不亲自“杀戮”,而把犯罪列国“交出”任由亚述人杀戮,“被杀的必然抛弃,尸首臭气上腾,诸山被他们的血融化”(34:3)。
如以赛亚所预言的那样,埃及无能救助他的同盟国。法老特哈加的援军刚进入迦南,就遭到辛那赫里迎头痛击,掉头退回国内。以赛亚咒诅亚述为“毁灭者”,埃及为“背叛者”,预言双方都将失败:“你毁灭罢休了,自己必被毁灭;你行完了诡诈,人必以诡诈待你”(33:1)。果然,辛那赫里西征后回国被杀,而特哈加的第26王朝也在众叛亲离中灭亡。
(3)耶路撒冷作证
在亚述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南国的要塞、城市全都沦陷,耶路撒冷成为被围困的孤岛。以赛亚描述这种令人绝望的困境说:“看哪,他们的豪杰在外头哀号,求和的使臣痛痛哭泣。大路荒凉,行人止息;敌人背约,藐视见证”(33:7—8)。“豪杰”()er)ellām)可指英雄、祭司或居民,在上下文中应指前两者[35],他们作为“求和的使臣”在辛那赫里面前哭泣求和,正如《列王纪》记载:“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当’”(下18:14)。辛那赫里“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14),但收取罚金后撕毁停战协议,故曰“敌人背约,藐视见证”,于是就有了耶路撒冷保卫战那一幕。
在公元前701年耶路撒冷被围困的关键时刻,耶和华说:“现在我要起来,我要兴起,我要勃然而兴”(33:10)。“兴起”((attāh)表示强力意志,其结果是不可思议的拯救活动,以赛亚称之为“奇怪的工”,“异常的事”(28:21),“奇妙又奇妙的事”(29:14)。
《以赛亚书》第36—37章记录耶路撒冷保卫战的过程。《历代志下》一方面记载“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觉得心里骄傲”(32:26),另一方面记载希西家向军民发表相信耶和华“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32:8)的讲演。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以赛亚书》说希西家在危机关头,“撕裂衣服,披上麻布,进了耶和华的殿。使家宰以利亚敬和书记舍伯那,并祭司中的长老,都披上麻布,去见亚摩斯的儿子先知以赛亚”(以赛亚书37:1—2,列王纪下19:1—2)。希西家为什么要到圣殿向耶和华悔罪,为什么派朝臣和祭司、长老向以赛亚认罪?如果读懂以赛亚对亲埃及势力的强烈谴责,就不难理解他们的“骄傲”和悔罪所在。同样,如果读懂以赛亚关于耶和华行奇迹原由的启示,就可知道耶和华“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37:35)的历史意义。
以赛亚也从耶路撒冷的解围得救看到未来更大的拯救。第35章应是以赛亚在耶路撒冷解围后写的颂歌,南国大地如枯木逢春,“黎巴嫩的荣耀,并迦密与沙仑的华美”预示着“耶和华的荣耀,我们神的华美”(35:2)。“胆怯的人”(4)将得到更大的信心:“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5—6)。未来通往锡安的是一条“圣路”,“污秽人不得经过,必专为赎民行走”(8);“并且”,以赛亚预言说:“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10)。
(4)希西家改革失败
第38章记载希西家病危,耶和华增加他“十五年的寿数”(38:5)。希西家于公元前688年去世,此事应发生在701年。第39章记载巴拉丹派人祝贺希西家痊愈,也发生在701年之后。《以赛亚书》详细记述这两件事,因为这两者都留下未来灾祸的不祥之兆。希西家患病将死时,“耶和华就使亚哈斯的日晷向前进的日影,往后退了十度”(20:11)。日晷在迦勒底地区用作崇拜天象的工具,被亚哈斯引入圣殿。亚哈斯把圣殿内的回廊挪移到外围,很可能是为了安放日冕。耶和华使日冕失灵,意在告诫希西家:切勿依赖迦勒底!但是,希西家却没有理解这一兆头的警告意义,向巴拉丹使者炫耀国力,表示友好,以赛亚预示犹太王室人财将被迦勒底人所掳。希西家病愈之后,以赛亚要求把无花果饼贴在疮上,“王必痊愈”(38:21);希西家以为他已经病愈,他说:“我能上耶和华的殿,有什么兆头呢?”(38:21)他不理解迦勒底日冕失灵的兆头,也不根治心灵疾病,因此,在希西家去世之前,玛拿西开始执政期间,偶像崇拜全面复辟。希西家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关于犹大人继续犯罪的未来,以赛亚留下“刻在版上、写在书上,以便传留后世,直到永远”(30:8)的见证。以赛亚在公元前702年已经预见到耶路撒冷被毁的场景:“好像把窑匠的瓦器打碎,毫不顾惜,甚至碎块中找不到一片可用以从炉内取火、从池中舀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