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历史,还是先知传统?

10.申命历史,还是先知传统?

摩西写的律法书和约柜、石版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哲罗姆在解经中提出,约西亚时代“在耶和华殿里得了律法书”(列王纪下22:8,历代志下34:15),指的是《申命记》,本书在那时被重新发现,被后来的以斯拉所传承。[23]斯宾诺莎把《申命记》推迟到被掳后,他根据《尼希米书》8:8中“他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一句,猜测说:“这《申命记》就是上帝的律法书,是以斯拉所著,详为说明,并加以解释的。”[24]圣经批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约书亚记》、《士师记》到《列王纪》等历史书的神学观念与《申命记》一脉相传,因此断定历史书和《申命记》有共同来源“D底本”。并硬说《申命记》的作者不是摩西,而是“申命派”(Deuteronomic school),他们是被掳时期的派别,这一派人借用摩西名义教训以色列人说,由于他们没有遵守“D底本”的神学观念,所以才遭到亡国被掳的惩罚。他们在“D底本”基础上参照其他底本编撰了《申命记》,又写作了摩西之后的“申命历史”(Deuteronomic history)。[25]虽然有些批评者想把《申命记》的写作提前到公元前7世纪约西亚宗教改革时期甚至更早,但摩西作为本书作者的可能性被所有批评者所排除。“D底本”和“申命历史”成为流行学说。

克卿说:“仔细而全面阅读《旧约》,不难指出,被当作申命派的观点不过是希伯来主流信仰的共同基础,没有多少全然特殊的东西。”[26]的确,《申命记》不但与以后的历史书,也与先知书,以及此前四书的思想前后贯通,一脉相传;如果按照思想贯通的作品必有相同作者的逻辑,岂不是要说申命派是《旧约》全书的作者?《申命记》确有其他经书不具有的特殊性,即“过去—当下—未来”的连贯叙事和讲演的现场感和针对性。但这一特点恰恰可以雄辩地证明这本书是摩西演说的文字记录稿,或至少是摩西时代的作品。

圣经批评者认为,摩西时代的人不可能使用后来先知书中诸如反对“在高山,在小山,在各青翠树下”偶像崇拜的语言;不可能针对定居后的农耕社会制定诸如“不可挪移你邻舍的地界”的法律;更不可能知道以色列人“必败在仇敌面前”、“分散到万民中”,以及耶和华“将你招聚回来”等被掳之时和之后的经历。他们以这些理由断定,《申命记》作者必定是被掳时或之后的人,作者把自己时代的经历和体验投射到摩西时代,再反过来借用摩西的话教育同时代人。

圣经批评者有一个逻辑,如果在圣经中发现一个在先的思想A与一个在后的思想B相似,那么A一定是对B的模仿或伪托。这个“逻辑”如同发现两人有家族相似特征,便断定年轻人必定是老年人的前辈那样荒谬。我们在日常语言中经常纠正“父亲像儿子”这样的常识错误,但这样的简单错误经过烦琐考证,居然被当作深信不疑的“学术”通则,真是莫大的讽刺。

摩西之所以能够预见到千年之后发生事情,这本书的结束语给出了原因:“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34:10)。摩西是先知传统的开创者,承认他和以后先知的话中有预见历史趋势或未来具体事件的启示,这才应是圣经解释的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