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惩罚列国的计划(第13—27章)
以赛亚经历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沙尔马纳塞尔五世、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等四代亚述王的西征。亚述大军所到之处,一顶顶王冠落地,一座座偶像倒塌。《以赛亚书》描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唉!多民哄嚷,好像海浪砰訇;列邦奔腾,好像猛水滔滔;列邦奔腾,好像多水滔滔;但神斥责他们,他们就远远逃避,又被追赶,如同山上的风前糠,又如暴风前的旋风土”(17:12—13)。第13—27章把列国被征服看作上帝的惩罚,其中既有对列国罪恶的审判,也有对战争结局的判断,还有关于未来的启示和预言。
(1)惩罚巴比伦
《以赛亚书》3次审判巴比伦,第三次(46:1—47:15)是“居鲁士”对新巴比伦或巴比伦帝国的审判,而前两次(13:1—14:27,21:1—10)针对亚述国的对手巴比伦王米罗达·巴拉丹。他在萨尔贡和辛那赫里时期3次占领巴比伦,《以赛亚书》中第一次审判巴比伦针对巴拉丹在萨尔贡攻陷撒玛利亚之后(公元前721年)和第二次西征时(公元前710年)的叛乱,14:1—3指萨尔贡被掳的撒玛利亚居民,并非指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掳掠的耶路撒冷人。
巴拉丹在辛那赫里初期(公元前703年)第三次夺取巴比伦,派使者探望希西家。21:1—10预言他必将失败,目的是劝阻希西家与之结盟。以赛亚预言巴比伦王失败的依据是,他代表巴比伦神庙势力,而亚述王反击巴比伦王充当上帝惩罚偶像崇拜的任务,必定摧毁神庙的偶像:“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巴比伦是古迦勒底的偶像崇拜中心,“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13:9)。迦勒底人崇拜日月星辰,以日神或月神为主神,占星术举世闻名。亚述人的征服推翻迦勒底的日月星辰偶像:“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13:10)。巴比伦王有自我神化和自称天子的传统,上帝要惩罚这些“骄傲人的狂妄”和“制伏强暴人的狂傲”(13:11)。巴拉丹被立为巴比伦王,自称金星之子,以赛亚嘲笑说:“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14:12)以赛亚揭露他狂妄地自称天神之子:“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13—14)。耶和华审判说:“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15);预告巴拉丹的下场说:“不得入你的坟墓”(19),“不得与君王同葬”(14:20)。果然,巴拉丹第三次叛变失败后逃亡外国,葬身芦苇荡。巴拉丹死后,埃兰人在辛那赫里西征时再次夺取巴比伦,辛那赫里于689年回师平定叛乱,把巴比伦夷为废墟。正如以赛亚预言的那样,这座古代繁华大都城“像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毁于一旦(13:19);“巴比伦的名号和所余剩的人,连子带孙一并剪除”(14:22),“巴比伦为箭猪所得,又变为水池”(23)。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帝国虽然重建巴比伦大城,在历史长河中终未摆脱以赛亚预言的彻底毁灭。
(2)惩罚以东(34:5—17)
《以赛亚书》两次表示亚述在平定巴拉丹叛乱后将进犯以东。“巴比伦倾倒”(21:9)之后,“西珥”(11)询问亚述人是否进犯,以赛亚未予明确答复(12)。公元前701年,“天上的万象都要消没,天被卷起”(34:4),辛那赫里给予巴比伦神庙迦勒底的天象崇拜毁灭性打击;“我的刀在天上已经喝足。这刀必临到以东和我所咒诅的民,要施行审判”(5),这是说辛那赫里的西征远达以东。34:5—15对以东的咒诅严厉程度超过其他任何各国,原因是“耶和华因为在波斯拉有献祭的事,在以东地大行杀戮”(34:6)。“波斯拉有献祭的事”没有其他史料记载,从上下文看,大概指以东人用被掳掠的以色列人向他们的神献祭,以报犹大人虐杀以东战俘(历代志下25:12)之仇。南国当时没有反报复的能力,以赛亚把亚述入侵以东时的“大行杀戮”看作“耶和华有报仇之日,为锡安的争辩有报应之年”(34:7)。
以赛亚预言以东地成为荒野,到处有“烧着的石油”(34:9),“首领也都归于无有”(12),“以东的宫殿要长荆棘”(13),等等,读如中东沙漠化的变迁。预言中提到各种动物:“鹈鹕、箭猪”,“猫头鹰、乌鸦”(34:11),“走兽”、“豺狼”、“野山羊”(14),“箭蛇”、“鹞鹰”(15),象征未来占据以东地的野蛮部落,耶和华的“灵将它们聚集”(16),耶和华的手“给它们分地,它们必永得为业,世世代代住在其间”(17)。以东地今后的历史证明,“耶和华的书”中的这些预言,确实全部实现,“无一缺少,无一没有伴偶”(16)。
(3)惩罚非利士(14:28—32)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西征时开始侵入非利士,沙尔马纳塞尔五世征服非利士各城邦国。公元前710年巴拉丹占领巴比伦,非利士人也蠢蠢欲动,派使者与希西家密谋共同反抗亚述统治。这一年“亚哈斯王崩”,以赛亚得到默示:“非利士全地啊,不要因击打你的杖折断就喜乐,因为从蛇的根必生出毒蛇,它所生的,是火焰的飞龙”(14:29)。“蛇”(nāchāsh)和“火龙”(śārāph mě(ôphēph)即非利士宗教传统中的“大衮”。耶和华要根治非利士人的偶像,战争将“消化”非利士全地(14:31),“饥荒治死”偶像崇拜的毒根(29)。以赛亚劝说希西家依靠耶和华,而不要与非利士人结盟反亚述。
(4)惩罚摩押(15:1—16:4)
摩押参加埃及人的反亚述同盟,萨尔贡二世在灭亡北国之后侵入摩押。《以赛亚书》生动地描述摩押城邑被毁、田地荒芜、难民逃亡的战祸,并揭示亚述战争是上帝的惩罚:“我们听说摩押人骄傲,是极其骄傲;听说他狂妄、骄傲、忿怒,他夸大的话是虚空的”(16:5)。如同巴比伦人一样,摩押人在上帝耶和华面前骄傲和狂妄。如现存的摩押石碑所记,他们把对以色列人的胜利夸耀为他们崇拜偶像的保护,被以赛亚谴责为“夸大的话”,“虚空”指他们的偶像。“摩押可憎的神基抹”影响以色列王国始终(列王纪上11:7,下23:13),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摩押的偶像不能保护国民,他们反倒逃亡到南国避难。
以赛亚一方面为难民而悲哀,因为他们的悲惨遭遇是将来耶路撒冷难民的预兆;另一方面要求摩押难民为他们的偶像崇拜而忏悔:“你们摩押人要为吉珥哈列设的葡萄饼哀叹,极其忧伤。”吉珥哈列设是摩押王得救的要塞(列王纪下3:25),“葡萄饼”是偶像崇拜的祭物(何西阿书3:1)。现在他们要用羊羔向锡安祭献,虽然他们在“三年之内”(16:14)得不到耶和华的保护,但在未来得到大卫“宝座”的“慈爱”、“公平”和“公义”(16:5)。
(5)惩罚以亚兰—北国联盟(17:1—14)
亚兰国和北国分别在公元前733年和721年被亚述灭亡。以赛亚在两国结盟时就预言他们的灭亡(9:11),在北国灭亡之前说:“以法莲不再有保障;大马士革不再有国权”(17:3)。以赛亚也收到“以色列人也必多日独居”(何西阿书3:4)那样的启示,预言以色列国的剩余之民“必仰望造他们的主,眼目重看以色列的圣者”(17:7)。
(6)惩罚埃及(18:1—20:6)
希西家正式称王后,反亚述的盟主是埃及王沙巴可。特哈加是努比亚人,他在下埃及建立的第25王朝被称为“古实”。特哈加派使者拜会希西家,意在与南国结盟反亚述。以赛亚要求希西家婉辞拒绝:“你们快行的使者,要到高大光滑的民那里去”(18:1)。“高大光滑的民”指含的大儿子古实,他的儿子宁录“为世上英雄之首”(创世记10:8),亚述人和下埃及的努比亚人(Libyans)都是古实的后裔。[33]他们的祖先“自从开国以来,极其可畏,是分地界的野蛮人(qaw-qāw,七十子圣经译作barbaros)”(18:2)。耶和华说“我要安静”(18:4)一语双关:或建议古实使者向亚述求和,或表示埃及、犹大和亚述最终和平相处。
耶和华在“收割之先”要惩罚罪恶,“必用镰刀砍掉蔓条,削去叉枝,都要撇给山间的鸷鸟和地上的野兽”(18:5—6)。“叉枝”是大卫的不肖子孙,“蔓条”是崇拜偶像的外邦,“鸷鸟”和“野兽”指亚述人。耶和华砍掉的“蔓条”包括埃及崇拜的偶像,“埃及的偶像在他面前战兢;埃及人的心在里面消化”(19:1)。上帝惩罚的方式,一是使其内乱,“激动埃及人,攻击埃及人,弟兄攻击弟兄,邻居攻击邻居,这城攻击那城,这国攻击那国”(19:2),这是指埃及第24和25王朝几百年的混战;二是“败坏他们的谋略”(3),这是指埃及组织反亚述同盟的各种努力失败;三是把“将埃及人交在残忍主的手中,强暴王必辖制他们”(4),这是指亚述人侵入埃及,第25王朝灭亡。
以赛亚得到未来的默示:“到那时,这高大光滑的民”,在锡安“将礼物奉给万军之耶和华”(19:7)。以赛亚的预言中的“那日”不是末日,而是指后来世界史的事实。比如,“当那日,埃及地必有五城的人说迦南的方言”(19:18),果然,犹太人移民到埃及各大城市。再如,“当那日,在埃及地中必有为耶和华筑的一座坛”,果然,在孟斐斯建立耶和华圣殿,“在那日埃及人必认识耶和华”(19:21),果然,早期基督教会在埃及传播;“亚述人要进入埃及,埃及人也进入亚述,埃及人要与亚述人一同敬拜耶和华”(23),果然,埃及和叙利亚、小亚细亚等原亚述帝国属地是基督福音的最早传播的外邦。新约时代实现了《以赛亚书》中“当那日以色列必与埃及、亚述三国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24)的预言和祝福:“埃及我的百姓,亚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产业,都有福了!”(25)
(7)反对南国与埃及结盟
埃及组织反亚述同盟的破产,证明其政治智慧的低能。他们或迷信鬼神巫术,“求问偶像和念咒的、交鬼的、行巫术的”(19:3),或自夸“我是智慧人的子孙,我是古王的后裔”。但事实证明“琐安的首领极其愚昧;法老大有智慧的谋士所筹划的成为愚谋”(11)。为了让埃及偶像被亚述“耶和华使乖谬的灵搀入埃及中间,首领使埃及一切所作的都有差错”(19:11—14)。
非利士城邦亚实突与埃及沙巴可结盟,萨尔贡二世西征时派统帅(“他珥探”)占领亚实突。耶和华吩咐以赛亚“露身赤脚行走三年”,作为埃及人和古实人的先兆,他们将被亚述掳掠,“无论老少,都露身赤脚,现出下体,使埃及蒙羞”(20:4)。以赛亚用这个兆头教训以色列人:依靠埃及必遭同样的“惊惶羞愧”(5)。
但是,希西家却没有接受以色列亡国的教训,不听从以赛亚的劝告,依仗与埃及结盟,准备与亚述打仗。《以赛亚书》22:7—11对希西家备战的记载,与《历代志下》32:2—5描写的坚壁清野措施相同。以赛亚责备这些措施在城里造成恐慌,人们“宰牛杀羊,吃肉喝酒,说:‘我们吃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22:13);以赛亚批评负责备战工程家宰舍伯那在“城墙中间挖聚水池,“却不仰望作这事的主,也不顾念从古定这事的”(22:11),不过是“在高处为自己凿坟墓”(16)。
希西家备战没有错,错在与埃及结盟,迷信城坚盾多,不激励军民依赖耶和华。希西家可能接受了以赛亚的建议,撤换舍伯那,任命先知的“仆人”以利亚敬负责备战工作(22:20),但并没有改变要与埃及结盟的打算。我们在第28章之后看到以赛亚与主张结盟的人之间更大的争论。
(8)惩罚推罗(23:1—18)
推罗和西顿这两个腓尼基人城邦和希西家一起,加入反亚述同盟。以赛亚预言他们将遭到惩罚:“推罗变为荒场”(23:1)。以赛亚揭露推罗与埃及结盟的商业动机:“西曷的粮食、尼罗河的庄稼是推罗的进项”(3)。作为“列国的大码头”(3),“商家王子”(8),推罗和西顿本来可以超然于战争和政治之外,但他们违反耶和华的意愿,必遭战火之灾。亚述人摧毁他们在陆上要塞之后,要“拆毁推罗的宫殿”。果然,辛那赫里西征首先攻占推罗,围困海岛城市西顿,西顿与他施的贸易中断。以赛亚预言:“推罗必被忘记七十年,照着一王的年日”(15)。“一王的年日”指亚述帝国寿命,直到公元前633年亚述濒于灭亡时,推罗才恢复繁荣,验证“七十年后,耶和华必眷顾推罗”(17)的预言。以赛亚还预言:未来“她的货财和利息要归耶和华为圣”(18),果然,推罗在保罗时代是传播福音的港口(使徒行传21:4)。
(9)惩罚列国的目的(24:1—27:13)
耶和华惩罚列国的计划最终指向拯救列国。上帝公正地惩罚以色列和外邦王国的罪恶,但不可思议地使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在同样的条件下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拣选的恩典。上帝拯救以色列和外邦的“同样的条件”是什么呢?按照第24—27章中的预言和启示,可以概括出一个15字诀:灭其国,毁其神,堕其志,散其民,召其人。
“灭其国”是“因为他们犯了律法,废了律例,背了永约”(24:5)。以色列人违犯律法有罪,外邦列国违犯耶和华与挪亚的“永约”,流人的血,玷污大地,同样有罪。上帝对违约犯罪进行一视同仁的公正惩罚:“耶和华从他的居所出来,要刑罚地上居民的罪孽。地也必露出其中的血,不再掩盖被杀的人”(26:21)。地上王国的毁灭出于耶和华的惩罚,因为“耶和华在高处必惩罚高处的众军,在地上必惩罚地上的列王”(24:21)。王国的衰亡出自上帝的意志,“你使城变为乱堆,使坚固城变为荒场;使外邦人宫殿的城不再为城,永远不再建造”(25:2)。
在地上王国的废墟上,屹立起大卫之国。犹大人唱歌:“我们有坚固的城。耶和华要将救恩定为城墙、为外郭”(26:1)。上帝之国“敞开城门”,所有“义民得以进入”(2),依靠“永久的磐石”(4),“十分平安”(3)。
“毁其神”是因为列国犯罪依仗他们崇拜的偶像。迦南人以为巴力是大地之主,在耶和华的惩罚中,巴力的“地要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又摇来摇去,好像吊床。罪过在其上沉重,必然塌陷,不能复起”(24:20)。迦勒底人以日神或月神与耶和华抗衡,在耶和华的打击下,“月亮要蒙羞,日头要惭愧”(24:23)。埃及人和非利士人以为海神、河神统治世界,“耶和华必用他刚硬有力的大刀刑罚鳄鱼,就是那快行的蛇:刑罚鳄鱼,就是那曲行的蛇,并杀海中的大鱼”(27:1)。耶和华借“亚述诸王”之手,“将列国的神像都扔在火里,因为他本不是神,乃是人手所造的,是木头、石头的,所以灭绝他”(37:19)。
耶和华“全然消灭”偶像的“名号”,令人悔过自新:“耶和华我们的神啊,在你以外曾有别的主管辖我们,但我们专要倚靠你,提你的名。他们死了,必不能再活”(26:13—14)。受偶像崇拜影响,崇拜耶和华的以色列人,“在地上未曾行什么拯救的事,未曾生育(yippělû)世上的人”(18)。偶像崇拜消灭之后,“死人要复活,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啊,要醒起歌唱!”(19)上帝的恩典如生命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19)。这是《旧约》中极少提及死人复活之处,奥秘之处要在《新约》中被揭开。
“散其民”是因为人的罪恶使大地受咒诅,“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烧,剩下的人稀少”(24:6),“耶和华使地空虚,变为荒凉;又翻转大地,把居民分散”(24:1—2)。“分散”(pûts)一词在圣经中多指以色列人被掳(申命记30:3;耶利米书8:17;以西结书11:16等),此处泛指上帝列国灭亡时居民离开家园。“亚述诸王果然使列国和列国之地变为荒凉”(37:18),亚述把被征服列国的人迁移到外地,意外地促成了中东各民族相互融合。
按照耶和华的计划,以色列人被掳是为了让他们接纳和聚合其他分散的民族。那些被耶和华利用来打击和杀戮以色列人的外邦人将烟消云散,种族不存;而耶和华“打发他们去,是相机宜与他们相争;刮东风的日子,就用暴风将他们逐去”(27:8)。“刮东风的日子”指以色列本地“充满了东方的风俗”(2:6),耶和华借助外族的“暴风”把他们驱逐出去,在外地,“将来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发芽开花,他们的果实必充满世界”(27:6)。以色列人将在精神和血缘上影响外邦人,使他们能够和以色列一样成为上帝的子民,“耶和华啊,你增添国民,你增添国民,你得了荣耀,又扩张地的四境”(26:14—15)。
“召其人”是耶和华“在锡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召聚被分散的列国人,不但被掳的以色列人要回归耶路撒冷,“在亚述地将要灭亡的,并在埃及地被赶散的,都要来,他们就在耶路撒冷圣山上敬拜耶和华”(27:13)。然而,“召聚”(gābats)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精神的认同和向往。在未来,上帝子民在世界各地赞美惟一上帝,“要在东方荣耀耶和华,在众海岛荣耀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名。我们听见从地极有大歌唱,说:‘荣耀归于义人’”(2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