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审判犹大国
《西番雅书》记录“约西亚在位的时候”先知收到的“耶和华的话”(1:1)。如果把《哈巴谷书》和《西番雅书》相互参照阅读,可以认为两书信息分别写于约西亚改革之前和之后。面对前书中“要到几时呢”的问题,耶和华在后书中宣告:“耶和华的大日临近”(1:14)。“耶和华的日子(yôm la YHWH)”(14)或“那日(hayyôm)”(10,15)在先知书中指耶和华降祸施罚的时日,如《以赛亚书》中说:“你们要哀号,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13:6,9),《阿摩斯书》中说:“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5:18),《俄巴底亚书》中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15)。《西番雅书》中“忿怒的日子”(1:15)或“耶和华发怒的日子”(18)是耶路撒冷毁灭的日子。
耶和华为什么如此震怒、毫不怜悯地施行毁灭呢?《西番雅书》中透露的信息是,约西亚改革无力从根本上扭转玛拿西时期偶像崇拜的罪恶。1:4—9提到南国和耶路撒冷依然盛行偶像崇拜,与《列王纪下》23:5—13记载的约西亚改革致力清除的崇拜偶像现象一一对应:约西亚烧毁了圣殿中“巴力和亚舍拉”的偶像和器皿(23:4,6),但“剩下的巴力”(1:4)依然在全国盛行;约西亚废除“从前犹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23:5),但“基玛林(kěmārîm,即‘拜偶像的祭司’)的名和祭司”依然在活动;约西亚废黜“向巴力和日、月、行星并天上万象烧香的人”(23:5),但人们仍然“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1:5);约西亚禁止人们在耶路撒冷郊外的欣嫩子谷用儿女向摩洛献祭,人们就调和折中,一边“敬拜耶和华指着他起誓”,一边又指着“米勒公(malkām,‘王’)起誓”(1:5);约西亚要求臣民遵守新发现的摩西律法书(23:2),而“首领和王子”们依然带头“穿外邦衣服”(1:8),模仿非利士人“不踏大衮庙的门槛”的习俗(撒母耳记上5:5),“跳过门槛”,把豪取强夺来的赃物供奉在“他们的神”()ǎdhōnêhem)的庙宇之中(1:9)。
可悲的是,南国上下,似乎只有约西亚一人“尽心、尽性、尽力地归向耶和华”(25:25);而“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1:4)都陷入罪恶,“转去不跟从耶和华”,“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他”(1:6)。南国朝廷中的四个阶层,即“首领”(tsārîm)统帅的军队,“士师”(shōphěîm)领导的司法行政机构,以及“崇拜女神亚斯他录”(士师记2:13,等)的“她的先知”(něbhîeyhā)和“她的祭司”(kōhǎneyha),全都成为野兽“豺狼”和“诡诈”、“亵渎”之人(3:3—4)。《列王纪》先知作者说,虽然约西亚尽力平息耶和华的怒气,“然而,耶和华向犹大所发猛烈的怒气仍不止息,是因玛拿西诸事惹动他”(23:26)。《西番雅书》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从玛拿西开始的偶像崇拜罪恶积重难返,约西亚一人不能扭转逆势。
在《哈巴谷书》中,针对先知的“诉冤”,耶和华承诺将惩罚强暴、迷信和骄傲的巴比伦人。然而,《西番雅书》中新的默示却是,在“耶和华的日子”,巴比伦人是被耶和华“封圣”(hiqādîsh)的“客人”(1:7)。他们好像被上帝邀请进入耶路撒冷,充当祭司的角色,而耶路撒冷居民是耶和华预备的“祭物”(7)。在上帝安排的计划中,巴比伦人野蛮的杀戮和毁灭不可思议地变成一场神圣的献祭礼,耶路撒冷人不情愿、被动地充当牺牲祭物,尚不足以赎罪,“耶和华说:‘你们要等候我’”(3:8)。圣经历史证明,等到耶稣自觉自愿地为人牺牲赎罪的日子,上帝的忿怒才被平息(罗马书5:9),拣选之民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罪恶才能得到赦免(以弗所书1:7)。
《西番雅书》虽然没有预见弥赛亚,却表明耶路撒冷被毁是通向未来拯救的必由之路。从否定的方面说,“耶和华的日子”不独是对犹大人的灾祸,而是“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1:18)的忿怒烈火。《西番雅书》并不是关于最后审判的启示书,第1章中的“万类”(1:2)和“地上”(3)或“全地”(18)并不指全世界,而只限于当时先知所知的中东地区,如第2章所示的非利士(4—7)、摩押和亚扪(8—10),以及埃及(古实,11—12)和亚述(13—15)。这些国家与南国在被巴比伦帝国征服的过程中遭受战火洗劫,城市毁灭,土地荒凉,国民被杀,无人再相信他们依赖的诸神。另外,这些国家影响以色列人的商贸通道也被断绝:“玛革提施(makhtēsh,‘商业区’)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1:11),“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18)。只有沉重打击的灾祸才能迫使犹大人离开崇拜外邦偶像的偏邪,“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3:13)。
从肯定的方面说,“耶和华日子”的灾祸犹如在“浓缩”(qāphā),澄清)酒时提取的“沉淀物(shěmārîm,渣滓)”(1:12)。“追求浓酒”的人被灾祸淘汰(以赛亚书5:11),而“沉淀物”代表的“分散的民”(3:10),“留下困苦贫寒的民”(12)和“以色列所剩下的人”(13)将得到上帝恩典:“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侍奉我”(3:9)。“清洁的言语”是圣洁之灵,“同心合意”是悔改之心,这些是万民被拯救的前提条件,只是在新约时代才成为现实。《西番雅书》最后的祝福和安慰预示使徒时代耶路撒冷“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3:20)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