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族父生平考
族父史由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四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出生、婚配、生育、发家、死亡和谱系等记录。人们在任何家族史中可以看到相似的内容,族父是普通凡人,只是因为耶和华的恩典,他们才成为耶和华一神论的第一批信徒和榜样。考查《创世记》四个族父历史,不是编年史,每一环节都突出耶和华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福佑。
(1)亚伯拉罕生平
第一代家主亚伯兰约于公元前2160年代生于迦勒底的吾珥。[71]他的妻子“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11:30)。子嗣是困扰这对夫妇的人生大问题。他们虽然不能理解耶和华所作应许的全部含义,但赐予子嗣的应许始终鼓舞、激励着他们的信仰。(家族年龄)75岁时耶和华召唤亚伯兰离开吾珥,目的是“叫你成为大国”(12:2),当然首先要赐予他子嗣。亚伯兰和父亲他拉先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吾珥迁徙到上游的哈兰,他拉半途而废,亚伯兰坚持达到目的地迦南,崇拜耶和华。
刚到迦南的头一二年,“因饥荒甚大,亚伯兰就下埃及去,要到那里暂居”(12:10)。虽然“暂居”(gûr)表示亚伯兰并不想永久离开应许之地,但在圣经中,除非得到上帝允许(46:3),“下(yārad)埃及”是表示背离正道的措辞。[72]虽“饥荒甚大”,亦不能免其咎。亚伯兰在埃及虽然保住性命,却使撒莱沦为法老的嫔妃。上帝并不舍弃偏离了正道的亚伯兰,“降大祸与法老和他的全家”(12:17),让法老释放撒莱。[73]
蒙受这次恩典以后,亚伯兰有了坚守迦南的使命感。在与罗得分家时他作出信仰的选择:“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13:12)。耶和华更明确地作出“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13:16)的应许,亚伯兰“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13:18),以明其志。
第14章描写亚伯兰英勇作战,赢得大祭司麦基洗德祝福。此时的亚伯兰与在埃及寄人篱下、贪生屈辱的他,判若两人。他把自己的收获归于“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华”(14:22)。正反两面的磨练把亚伯兰造就为上帝的忠实仆人。耶和华再次承诺“必大大地赏赐你”(15:1),而亚伯兰却质疑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他以为跟随他的“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要成为他的家庭继承人。耶和华明白地应许“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15:4)。围绕子嗣的对话是耶和华与亚伯兰第一次立约的背景。“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义”(15:6)。
为了配合上帝赐予亚伯兰亲生后嗣的应许,撒拉把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丈夫为妾,生了以实玛利。但受埃及人习俗影响的后裔注定不能成为亚伯兰事业继承人,上帝与亚伯兰立永远的约,应许亚伯兰和撒莱成为“多国的父”()abh-hǎmôn gôyim,17:5)和“国母”(sārāh,15)。亚伯拉罕当然不能理解永约的深远意义,却理解上帝明示的意义:“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16)。但是,亚伯拉罕“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17:17)翻译成现代语言:一个两代没有生子的家庭,在父母已经超过通常生育年龄,岂有后乎?“喜笑”(wayyitschāq)是自嘲,而不是嘲笑上帝。相反,亚伯拉罕遵守这次立约,为全家男子行割礼。
为了坚定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信仰,耶和华显身为人,像朋友一样与亚伯拉罕和撒拉交谈,因此,耶和华后来向先知谈到“我朋友亚伯拉罕”(以赛亚书41:8)。耶和华和撒拉如同父女间那样亲切地对谈:耶和华应许撒拉明年要有亲生儿子,“撒拉心里暗笑”,耶和华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18:12—15)。撒拉和亚伯拉罕的“笑”一样是自嘲“衰败”和“老迈”,但耶和华宣称没有“不可能”(hǎyippālē))之事。
亚伯拉罕在迁徙中,再次面临在埃及时的危险,但没有遭受危害,“亚比米勒还没有亲近撒拉”,即在梦中受到上帝的警告,第二天一早就把撒拉送回(20:4,8)。耶和华对亚比米勒王说:“他是先知,他要为你祷告,使你存活。你若不归还他,你当知道,你和你所有的人都必要死”(20:7)。这正是“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恩典(12:3)的体现。“亚伯拉罕祷告神,神就医好了亚比米勒和他的妻子”(20:17)。接着,“耶和华按着先前的话眷顾撒拉”(21:1),实现了“撒拉必生一个儿子”(18:14),起名以撒,意思是“笑”,这次是感恩的欢笑,撒拉说:“神使我喜笑,凡听见的必与我一同喜笑”(21:6)。
经过25年的教育和锻炼,家族年龄100岁的亚伯拉罕和撒拉得到亲生子时刻,已经完全信任、绝对信赖耶和华,把自己的一切都交付给上帝。在以撒成长为十几岁少年的一天,耶和华突然命令亚伯拉罕把以撒“献为燔祭”(22:1,2)。上帝命令中“你的儿子”(binkā),“你独生的儿子”(yěchîdhěkhā),“你所爱的”()āhabtā),表示以撒对亚伯拉罕的可贵。亚伯拉罕毫无保留地遵从上帝的命令,“捆绑以撒”(wayya‘ǎqōd),放在祭坛上,这一事件被称为“以撒之缚”(Aqedah)。
“以撒之缚”是耶和华对亚伯拉罕的试验(nāsāh),最后的结果并没有把以撒献祭。但人们要问,全知的上帝难道需要通过试验才知道亚伯拉罕的信吗?耶和华早以亚伯兰的信为义(15:6),为什么几十年后,要用祭献亲子这一残酷、野蛮方式来试验他的信呢?即使虔诚如祁克果者,也认为这是理性不可理解的“荒谬”。[74]其实,圣经的记载已暗示可被理解的答案。这一试验结束时,“耶和华的使者”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22:12—13)。希伯来文的“知道”(yd()的使动被动式(Hophal)的意思是有“使你被人知道”。犹太拉比把“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清楚地解释为“我已经使所有人都知道,在我告诉你的一切事情上,你都忠实于我”[75]。拉比的这一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帝为什么要用亲子献祭这一不合常理的方式来试验亚伯拉罕。迦南人的一个恶俗是把亲子祭献给他们崇拜的偶像(列王纪下3:27,耶利米书19:5)。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坚持人祭的恶人会向耶和华提出这样的挑战:为祭拜我们的神,我们可以牺牲儿女;如果亚伯拉罕不能向他的神祭献亲子,那么他的信仰比不上我们的信仰。耶和华用试验亚伯拉罕的结果向世人表明:惟有耶和华值得敬畏,偶像不值得敬畏,“敬畏神”(yěrē)ělōhîm)的亚伯拉罕能作出比偶像崇拜者所能牺牲东西更加宝贵的牺牲。耶和华的试验意在表明人的信仰是否真诚、坚定,而没有涉及信仰对象是不是真神、祭献方式是否正当等问题。只有耶和华才是真神,别神不过是偶像;耶和华不需要人祭献儿女,圣经谴责人祭的恶俗。但是,能否舍弃心爱的子女,却是衡量耶和华的信仰者能否胜过偶像崇拜者的一个试金石。亚伯拉罕能够不顾一切代价地、无条件地服从耶和华命令,耶和华赐予他“大福”和“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的子孙(22:17)。
“以撒之缚”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当时,其主要意义在于预示新约。上帝要亚伯拉罕用所爱的独生子向上帝献祭,乃是上帝把自己所爱的独生子为人类献祭的预象。上帝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22:16)。七十子圣经把“不留下”译作epheisato(不爱惜)。保罗用相同的语言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罗马书:8:32)这里的“舍”的意思是献赎罪祭。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说:“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22:18)。保罗说:“神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加拉太书3:16)。从圣经启示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维度看,“以撒之缚”这一历史事件包含着上帝赎罪的奥秘,直到新约时代才能显明。
亚伯拉罕在(家族年龄)175岁时去世(25:7)。这意味亚伯拉罕家族三代家主生活在公元前2160至1980年代。
(2)以撒生平
以撒生于公元前2060年代,活了180岁(35:28)。这意味着以撒家族二代家主生活在公元前2060至1880年代。第一代家主经历的“以撒之缚”事件,不但是对亚伯拉罕的试验,也是对童子以撒的试验。天主教圣经《犹滴传》说,人们应该知道,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考验又怎样考验了以撒”(8:26)。圣克来门解释说,以撒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地为耶和华的燔祭献身。[76]这一试验的结果中描写了“耶和华预备”(22:14)。注意“预备”(yir)eh)的原义与“看”(rā)āh)有关,表示上帝的照看和抚养。
亚伯拉罕对以撒的爱,不只是满足他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滋养哺育,培养以撒对耶和华的虔诚之心。为了防止以实玛利的不良影响,亚伯拉罕和撒拉这对虔诚夫妻果断地把夏甲母子驱逐出去(21:9—14)。撒拉死后,亚伯拉罕最大心愿是为以撒选择一个纯洁的妻子。他对“管理他全业最老的仆人说:‘请你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我要叫你指着耶和华天地的主起誓,不要为我儿子娶这迦南地中的女子为妻。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为我的儿子以撒娶一个妻子’”(24:2—4)。
这个老仆人忠实履行誓言,反复祈求耶和华的恩赐。他恳求耶和华施恩,把第一个供给他水喝的女子赐给以撒为妻(24:14,42—46)。利百加果然如他所愿而行,那老仆人“定睛看她,一句话也不说,要晓得耶和华赐他通达的道路没有”(21)。利百加接受聘礼,把老仆人引见进家,她的父兄同意耶和华安排的这门婚事,“看哪,利百加在你面前,可以将她带去,照着耶和华所说的,给你主人的儿子为妻’”(24:50—51)。圣经如此描述利百加和以撒的第一次见面:“天将晚,以撒出来在田间默想,举目一看,见来了些骆驼。利百加举目看见以撒,就急忙下了骆驼”(24:63—64)。所有这些描写都表明耶和华是以撒和利百加美满婚姻的牵线人。
以撒一生敬畏耶和华,雅各称耶和华为“我父亲以撒所敬畏的神”(31:42,53)。以撒因此而得到耶和华的祝福:“不要惧怕!因为我与你同在,要赐福给你”(26:24)。以撒一生寄人篱下,在陌生环境中可怕的一切危险,都被以撒所敬畏的上帝所消解。
在一个饥荒之年,以撒听从上帝“不要下埃及去”的教导,寄居在上帝指示的地方(26:2)。以撒“恐怕这地方的人为利百加的缘故杀我”,因此称利百加为妹子(26:6—7)。事实证明,以撒的“恐惧”(yārē))是多余的。
圣经三次记载族父把妻子称妹妹、因祸得福的经历(12:10—20,20:1—18,26:6—11)。圣经批评者把三次记载理解为一个故事,他们像读小说那样只关注故事情节,以故事情节相似为由,把这三段记载解释为同一个故事张冠李戴式的重复,其实大谬不然。这三个事件相隔七十多年(从七十多岁的亚伯拉罕到四十多岁的以撒)。古代有杀男掳女的习俗,一个弱小的游牧家族在七十多年的时间里遭遇到三次类似的危险,不足为奇;每当遭遇这种危险时,家主称妻子为妹子,这是一个家族自我保护的一贯做法。
重要的是,圣经记载这三次危险的结果大不相同。第一次时,撒莱已被法老污辱;第二次时,撒拉差一点受辱;这一次,利百加却无受辱之虞。亚比米勒王开始觊觎利百加,就发现了她和以撒的夫妻关系,于是立即下达命令:“凡沾着这个人,或是他的妻子的,定要把他治死”(26:11)。这一命令不过重复耶和华因为他的父辈掳掠以撒而发出过的警告(20:7),是上帝福佑的后续效果。在上帝安排的顺利环境里,“以撒在那地耕种,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成了大富户”(26:12—13)。亚比米勒因为看到以撒“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于是就与以撒“彼此起誓,彼此立约”(26:28)。
利百加和撒拉一样,是圣经中虔诚的主妇的榜样。为了帮助实现耶和华在她怀孕时指示“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25:23)的“神拣选人的旨意”(罗马书9:11),利百加忍受了“一日丧失”两个儿子的痛苦(27:45)。圣经没有记载利百加的晚年,雅各把“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葬在“伯利特下边的橡树底下”(35:8),表达出后世对利百加的尊重和怀念。
(3)雅各生平
以撒60岁生以扫和雅各(25:26),是年为公元前2000年代,雅各在家族年龄130岁时到埃及,是年为1870年代。雅各活了147岁(47:28),这意味着雅各家族两代家主生活在公元前2000至1850年代之间。
关于以扫和雅各这对双胞胎,圣经有这样的比较:“以扫善于打猎,常在田野;雅各为人安静,常住在帐棚里。以撒爱以扫,因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却爱雅各”(25:27—28)。“田野”(ś ādheh)和“住帐棚”(yōshēb)hālîm)是他俩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设想,由于雅各经常住在家里,利百加给他讲敬畏耶和华的道理,把他培养成“安静的人”()îsh tām)。
雅各的“安静”在于深沉而有心计。雅各先用一碗红豆汤换得扫罗的长子名分,而后冒充以扫骗得以撒的祝福。如果圣经只是故事,雅各的欺骗和狡猾应被谴责,而受骗的以扫应得到同情。圣经中有一段很能说明问题。以撒要以扫打野味给他吃,“使我在未死之先给你祝福”(27:4);但利百加却对雅各说:“我听见你父亲对你哥哥以扫说:‘……我好在未死之先,在耶和华面前给你祝福’”(27:4)。利百加之所以在向雅各转达以扫的话时增加了“在耶和华面前”,是为了强调兹事体大,要雅各不择手段达到目的。
以撒的祝福代表耶和华的应许,耶和华在以撒儿子中拣选的是雅各而不是以扫,利百加和雅各让耶和华的祝福不以以撒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以撒眼睛昏花而错把雅各当以扫,让耶和华祝福正确地落在雅各身上。圣经的启示是:上帝的拣选通过人的缺陷和疏忽而实现。正如菲洛所说:“神的眷顾(providence)让先知以撒暂时丧失了视力,致使应该被赐福的人,而不是邪恶的人受到了祝福,这就是神的眷顾。”[77]
为了避免以扫的报复,利百加安排雅各到她哥哥拉班处避难;以撒的安排则是,为了不娶迦南女子为妻,雅各要“在你母舅拉班的女儿中娶一女为妻”(28:1—2)。雅各带着这双重目标,离开迦南地前往异乡巴兰。在旅途中,耶和华第一次向雅各显示,作出后裔和土地的应许。雅各向耶和华提出的三个迫切的愿望:“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给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亲的家”(28:20—21)。耶和华满足了这三个基本愿望,又使雅各家室殷实,人丁兴旺。耶和华应许的福佑通过雅各机智和勤奋起作用,如俗语所说,上帝只保佑有准备之人。
雅各相中拉班的小女儿拉结,约定用7年的工价为聘礼,拉班却用欺骗手段把大女儿利亚嫁给雅各。雅各沉稳应对,再为拉班做工7年,娶得拉结,并娶两姐妹的婢女悉帕和辟拉为妾。拉结和利亚之间的“生育竞争”(20:8),固然反映出复杂的妻妾矛盾,背后却是上帝对她们的怜悯(29:31)“顾念”(30:22)。利亚“赞美耶和华”(29:35),拉结感激“神除去了我的羞耻”(30:23),雅各说,耶和华使她们生育,“我岂能代替他作主呢?”(30:2)
拉班“欺哄”雅各,10次改了他的工价(31:7)。有心计的雅各用知识和智慧反剥削。他利用牝牡交配原理,“瘦弱的就归拉班,肥壮的就归雅各。于是雅各极其发达,得了许多的羊群、仆婢、骆驼和驴”(30—42—43)。
雅各察觉拉班的忌妒(31:2),耶和华及时召唤他“回你祖你父之地”(3)。雅各机警地带着家眷和家产逃离。拉班领人追上雅各,神在梦中警告拉班不要伤害雅各(31:24),加之雅各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他们立石堆为界,和平分手(31:52)。
在回归途中路经以东地,听说以扫带着400人冲着他而来,“雅各就甚惧怕,而且愁烦”(32:7)。他采取三项应对措施:一是把家庭和家产分成两队(7—8),二是祈求耶和华的福佑(9—12),三是派出先遣队携带大批牲畜为献给以扫的礼物(13:20)。
当晚的雅博渡口,雅各把所有人送到约旦河西岸,独自一人留下。“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24)。这个“人”就是雅各白天求告“耶和华我祖亚伯拉罕的神,我父亲以撒的神”(9)的化身。面对面摔跤是耶和华对雅各祈求的回应,象征以色列“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的祝福(32:28)。
第二天雅各遭遇以扫大队人马,耶和华的福佑同时如期而至。雅各机智善变,“一连七次俯伏在地”(33:3),谦卑地称以扫为“我主”(8),自称“你仆人”(5)。以扫不计前嫌,兄弟抱颈亲嘴,相对而泣(4)。雅各没有被一时的亲情所蒙蔽,他清醒地知道未来隐患,因此婉拒以扫邀他同行的善意,佯装追随其后,悄然分道扬镳。以扫返回西珥(16),雅各则“平平安安地到了迦南地的示剑城”(18)。从此兄弟天各一方,800年后兵戎相见[78],圣经的历史命运感何其大哉!
雅各回到迦南之后,恢复耶和华崇拜,筑坛祭拜“神以色列的神”(33:20)。雅各要求全家“除掉你们中间的外邦的神,也要自洁”(35:1—2)。雅各一家人“把外邦人的神像和他们耳朵上的环子交给雅各,雅各都藏在示剑那里的橡树底下”(35:4)。
雅各可以埋葬偶像,却不能埋葬偶像崇拜在家庭中的影响。除拉结生的约瑟(30:25)和便雅悯(35:18),雅各的其余10个儿子在异乡巴兰长大,从小养成的恶习难改。这是雅各晚年悲剧的根源。西缅和利未杀了示剑全家的男人。他们要为受污辱的妹妹复仇(34:31),阻止雅各家与迦南人通婚(34:14),本无可非议;他们的罪恶是“诡诈”(34:13)和暴行(25—29)。在示剑家同意归依行割礼之际,他们大开杀戒,大肆掳掠,令雅各在本地居民中“有了臭名”(34:30)。大儿子流便与父妾辟拉通奸(35:22)。更令人发指的是,十兄弟勾结在一起,谋害约瑟。圣经作者对他们祖先恶行、丑行的揭露和谴责,“显示了作者更关心的是忠实地记叙传说,而不是要将其理想化”[79]。忠于事实的记载,不但把圣经的族父史与美化祖先的史诗和英雄传奇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拯救史的信息:以色列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摆脱恶俗的罪恶。
(4)约瑟生平
圣经研究者注意到,第37至50章以约瑟为主角,构成了族父史最大单元。圣经批评者把这一单元的叙事理解为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拉德认为是所罗门时代为配合智慧文学而编写的故事[80];冈克尔认为是王国分裂时期南北朝的支派为了不同或相同的目的而美化约瑟的英雄传奇[81];文学批评以约瑟叙事中“耶和华”的名称很少出现为由,证明它是不同于其他三个族父故事的文学类型。[82]
在我看来,第37章两句话开始恰恰表明了雅各生平与约瑟生平的完整结构和连续性。“雅各住在迦南地,就是他父亲寄居的地”(37:1),表示以前的记载来源于雅各回到迦南地之后的口述历史;“雅各的记略如下”(2),表示此后的记载来源于雅各在埃及听到的事,其中大部分事实的真相,如犹大和儿媳妇他玛同寝生下法勒斯和谢拉双胞胎(38:12—30),约瑟被卖到埃及和在埃及的经历,“雅各住在迦南地”时并不知情,直到来到埃及后才如梦觉醒。
以前的三个族父或多或少有人性缺点,约瑟却是完满无缺的人。他有一个完美的开始,“以色列爱约瑟过于爱他的众子”(37:3)。虔诚的雅各对约瑟的“爱”()āhēbh),如同虔诚的利百加对雅各的爱,表现为敬畏耶和华的家庭教育。约瑟从小诚实,“将他哥哥们的恶行报给他们的父亲”(37:2)。
耶和华在约瑟一生中从未显现,但耶和华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关键时刻护佑约瑟。约瑟从小具有在他一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解梦能力,是耶和华所赐,正如他所说:“解梦不是出于神吗?”(40:8)童年的约瑟在梦中预见他的哥哥,甚至父母都要向他下拜,心无芥蒂的约瑟“把这梦告诉他父亲和他哥哥们”(37:10),招致哥哥们的嫉恨。看到“那作梦的(hachāhlōmôt)来了”,“大家就同谋要害死他”(37:18—19)。
圣经说:“约瑟的哥哥们见父亲爱约瑟过于爱他们,就恨约瑟,不与他说和睦的话”(37:4)。这是说雅各家庭内“爱”()āhēbh)和“恨”(tsānē))之间的“不和睦”(l)shālôm),是善与恶的冲突。雅各出于爱,派约瑟“去看看你哥哥们平安不平安”;约瑟的哥哥却用“杀”(hārag)的恶意对付“平安”(shālôm)的善意。约瑟哥哥们原计划“将他杀了,丢在一个坑里,就说有恶兽把他吃了”(37:20)。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坑边“坐下吃饭”。这两个“吃”()ākal)暗示,约瑟哥哥们心中的杀意才是那真正的“恶兽”(chyyrāh rā(āh)。
流便提议“不可流他的血,可以把他丢在这野地的坑里”(22),犹大认为卖人比杀人更有“益处”(betsa(),提议“不如将他卖给以实玛利人”(26)。他们于是用20舍客勒银子的价钱,把弟弟约瑟卖身为奴。据犹太拉比文献记载:“西缅、迦得和其他六个兄弟用卖约瑟的钱,为他们和他们的妻子、孩子买了便鞋。”[83]先知后来谴责以色列人:“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子卖了穷人”(阿摩司书2:6),即以此事为例,说明贪婪是恶行的另一根源。
两个哥哥的“次恶”主意,却使约瑟神差鬼使般地来到埃及,为后来拯救他的家庭作准备,冥冥中有上帝的安排。约瑟到埃及做了护卫长波提乏的管家,主妇百般引诱“秀雅俊美”的约瑟,他坚定地拒绝说,他不能辜负主人的信任,“我怎能作这大恶和反对神的罪呢?”(39:9)对约瑟而言,道德犯罪是反对上帝之罪(wěchatha)tî lē)lōhîm,和合本译作“得罪神”)。
约瑟受主妇诬陷被关进监狱,在狱中为法老的两个罪臣解梦,其中一个如约瑟预示的那样获释,但忘记约瑟的委托。两年之后,由于法老作了一个梦,这个臣下突然想到约瑟,推荐给法老解梦,这才从根本上扭转了约瑟的厄运。[84]因祸得福的偶然背后有耶和华福佑的必然:“耶和华与他同在,他就百事顺利”,“耶和华与约瑟同在,向他施恩”
(39:2,21)。
约瑟的成功依靠上帝赐予的智慧,如法老所说:“神的灵在他里面……没有人像你这样有聪明有智慧”(41:39—40)。约瑟在宰相职务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不但忠诚地为法老聚集财富(47:14—20),照顾祭司的利益(22),国家购买百姓土地,再把国家土地分给百姓使用,收五分之一的赋税。这分明是埃及古代社会公社解体、土地国家所有制的真实写照。“于是,约瑟为埃及地定下常例直到今日”(47:26),这是四百多年后熟悉埃及国家土地制度的摩西的口吻。他又用百姓的话赞赏约瑟的善政:“你救了我们的性命,但愿我们在我主面前蒙恩,我们就作法老的仆人”(47:25)。这里的“我主”()ǎdōnî)既可指上帝,也可指上帝佑护的约瑟,但不影响这句话的启示意义:上帝的恩典通过他的仆人,维护着世俗的王权。
约瑟的使命不是为法老服务,而是拯救他的家庭。在“饥荒遍满天下”时期,雅各家庭不得不下埃及籴粮(42:3)。约瑟一方面慷慨救济雅各家庭,另一方面挽救哥哥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良知。约瑟先假装指控哥哥们为奸细,以“我是敬畏神”的名义,要他们证实自己的诚实。他们自认在弟弟身上“有罪”()āshēm),罔顾弟弟“心里的愁苦”,“所以这场苦难临到我们身上”(42:18,21—22)。“愁苦”和“苦难”是同一个词tsārāh,表示他们认识到自己罪恶应有的报应。随后,约瑟又假装陷害哥哥们偷窃,通过家宰指责他们“以恶报善”(rā(â tachat ôbǎ)和“作恶”(harē)(ōtem,44:4,5)。他们虽然在这一件事上无辜,但平生问心有愧,犹大不得不承认“神已经查出仆人的罪孽()āwôn)了”(44:16)。在约瑟设计的神圣的道德拷问面前,他的哥哥们认罪并愿意接受神的惩罚,这是和解的前提。
约瑟宽恕哥哥们罪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理解了上帝拯救的计划。他对哥哥们说:“现在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自忧自愁,这是神差我在你们以前先来,为要保全生命……为要给你们存留余种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们的生命。这样看来,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45:5—8)。约瑟知道上帝恩典,他个人的遭遇和家族的命运密切相连。上帝预先知道雅各家族将要下埃及躲避饥荒,因此让约瑟被卖到埃及,让他陷入囹圄,结识法老身边亲信,并被举荐给法老,这样才使他得以施展才能,官居宰相,安排雅各家族在埃及定居、繁衍。约瑟最后对他的哥哥们说:“我岂能代替神呢?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50:19—20)。“意思”的希伯来文是chāshabh,确切的意思是“计划”。约瑟的历史是人的“恶”(rā()意念和上帝的“善”(ôbǎ)的计划的斗争,约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上帝的计划行事,企图伤害他的恶只是为他提供了执行上帝计划的机遇和条件。执行上帝的计划,但不能代替上帝,这是约瑟对他一生的精辟总结。
约瑟活了110岁(50:22),他的一生有美满的结束,儿孙绕膝,福寿双全(40:22—23)。约瑟是德福一致的榜样,后来以色列史中虔诚的君王和先知,如大卫、但以理等人,也是经过艰苦的磨练,不但达到个人的德福一致,而且把上帝的恩典推广到以色列和其他人类社会。